摘要:在高中众多科目中,数学科目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高中阶段的数学,各种理论公式极具抽象性,题目的计算量也比初中阶段大,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的多。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互动”的新教学方式,借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确保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在老师的设问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求解欲,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问题互动;高中数学;探究问题;学习能力
“问题—互动”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课堂的导线的新型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整堂课的节奏进度,以问题的由易到难来循序渐进的穿插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数学知识的兴趣,并且在问答和互动过程中优化他们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育工作者应把握问题的巧妙性,在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一起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力求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以一个简洁具体的问题为小的切入点,以这个小的点来引导学生全方位的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体验,以此重燃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参与到知识网的构建过程。
一、巧设问题,迎合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千差万别,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思想相对来说以及比较成熟,虽然这个阶段过了叛逆期,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巧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积极热情的状态。
例如,在讲解《棱柱、棱锥、棱台》时,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和形成特点,了解这几种几何体的作图方法等。笔者先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自行看教材,看完之后需要解决这三种几何体的基本概念和形成的特点。学生对于未知的、充满神秘感的东西总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因此笔者紧接着给学生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假设我们这里有三个命题,一个是有两个平行的面,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一定是棱柱吗?二是有一个四边形的面,其余的面都是三角形一定是棱锥吗?三是如果将一个平行的与棱锥底面的平面截取一个棱锥,就可以得到一个棱台。这三个命题真命题是哪个,假命题是哪个?通过问题引申出教学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求知求解欲望。
二、巧设问题,拓展和延伸数学知识
一个“问题”是否具有被提出和解决的价值,是根据其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一方面要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这样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真切感受或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以以点切面,将学生小块的知识无限的延伸扩展,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学好和应用好数学,是检验数学问题能否反馈生活最好的方式。
例如,笔者在教学完《圆柱、圆锥、圆台、球》这一课时,在确保学生都能大体掌握教学的概念和图形的生成规律,了解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结合体进行结合组成的情况,并且学会分析这些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组成的等知识点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以正的六边形的一个边所在的直线作为轴顺时针旋转一周之后,我们能从中看出哪些简单的几何体图形呢?如果将正六边形换成正五边形之后呢,结果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通过问题来延展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三、巧设问题,创造师生互动空间
教师在授课时,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比较有意思且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追问;在一些比较有疑点、学生们不大理解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进一步的探问;在一些问题提出后学生解答错误的地方,教师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采用反问学生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这样的追问、探问和反问,可以有效的促进师生交流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且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例如,在教学几何体这一章节中的《圆锥、圆台、圆柱、球》这一课时,笔者提问了一个延展性的问题:以五边形的一个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由那几个简单的几何体组成的?学生在思考之后踊跃的作答,有同学回答是由圆锥和圆柱两个几何体组成的,这个回答明显是不正确,但是笔者没有明确的指出这个学生的错误,而是反问学生,圆锥和圆柱的概念是什么?五边形的五条边有没有相互平行的两条?那么圆台的概念又是什么呢?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理解。
总之,笔者认为“问题—互动”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个学生,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以设问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合作探究思维。
参考文献:
[1]张艳.刍议高中数学课堂问题互动教学法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25.
[2]李永钊.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在“问题—互动”教学中的培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