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李亮
[导读] 在五千年的兴衰变迁中,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摘要:在五千年的兴衰变迁中,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璀璨的民族文化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伴随新课改的不断落实,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为此,将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俗传统文化;中小学;美术教育;传承与发展;

        本文简要介绍了民俗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特征,论述了将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践行路径,旨在传承和保护民俗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水平。
1民俗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特征
        民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共识性、稳定性、高尚性的风俗文化。民俗文化主要具备如下四方面特征:
        第一,民俗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民俗传统文化是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变化、文明进步与宗教迁移逐渐发生着改变。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民俗传统文化始终未曾中断。第二,民俗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及每一个社会群体的民俗传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都独具特色。第三,民俗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正如同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民俗传统文化也是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第四,民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里“博大”是指民俗传统文化的广度;“精深”是指民俗传统文化的深度。
2将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民俗传统文化既是历史文明演变的结果,也是民族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甚至是各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独立且完整的民俗文化体系。我国的民俗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具体包括灯谜、诗词歌赋、戏曲杂艺、书法绘画、布艺雕刻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美术课堂就是将虚构的事物或具象的事物呈现到画纸上,引领文化思潮,解析审美意识。以客家民间美术为例。客家民间美术是赣南民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与审美的标志。客家民间美术不仅在艺术审美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手工制作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如果能够将客家民间美术渗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增强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还能够促进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民俗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将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不仅是教育界在新课改体制背景下致力探究的新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3民俗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3.1通过绘画作品赏析,了解民俗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从美术形态层面来说,还是从美术寓意层面来说,都给后人的美术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和人文风俗。以小学美术《认识和学习年画》为例。年画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一种民间艺术,与春联、窗花、纸灯笼等都是春节不必可少的元素。在赏析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各种各样的年画作品,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年画的发展历程讲解中,另一方面,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年画是古代先民所创造的一种寓意祥瑞平安的形象。粘贴年画的主要目的是驱凶避邪、祈福迎祥,同时,年画也寄托着先民对岁月静好的期盼和希冀。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雕版本印刷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年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在岁末年初时节开始售卖木刻年画,题材新颖,内容丰富,色彩绚丽,既有以迎春纳福为主题的年画作品,也有以长寿安康为主题的年画作品,更有以期盼子嗣为主题的年画作品等。通过欣赏年画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当时朝代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与人文风俗,从美术专业角度评鉴年画的创作手法。
3.2通过手工制作,感受民俗传统文化魅力
        针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低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渗透民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民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剪纸课为例。剪纸也是一类极具代表性的民俗传统文化形态。剪纸是使用剪刀或刻刀在纸板上剪刻出预想的形状样态,用于装扮生活空间,增添文化生活意趣。

剪纸艺术既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表达载体,也是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标志,具有多重社会价值。
        由于剪纸属于手工艺范畴,为此,对材料的要求较低。正是因为剪纸艺术所需材质贴近日常生活,使其受到人们的高度推崇和青睐。尽管喜爱剪纸艺术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了解剪纸艺术发展历程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身边有代表性、有趣味性、有纪念性的剪纸作品,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如婚礼时使用的双喜剪纸;春节时使用的窗花;客厅摆放的人物肖像剪纸等。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各种剪纸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随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剪纸任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剪纸作品。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艺术构思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当前,由于这些传统艺术的学习周期长,难度大,且收入低,使得从业者纷纷转向其他行业,甚至是完全放弃传统艺术。而将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让我国民俗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3通过观察生活,了解民俗传统文化内涵
        尽管民俗传统文化年代久远,但它是永不过时的。我们常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对于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样适用。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民俗传统文化的缩影。为此,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也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以《中国的传统色彩—中国红》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红色元素,如五星红旗,红色象征着革命烈士的鲜血;婚礼服饰,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等等。由此,深化学生对红色元素在民俗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并且可以在自主艺术创作中尝试使用红色元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美术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民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进而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此外,民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渗透是多方面的。这也就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和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育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传承和保护民俗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扬.论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以赣南客家工艺美术为例[J].  大众文艺. 2017(06)
        [2] 栾蕾.利用乡土资源优化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以临清教育为例[J]. 美与时代(下). 2015(11)
        [3] 芮鹏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以苏少版小学美术《皮影戏》为例[J].  艺术科技. 2015(11)
        [4] 伊志坚.赣南客家灯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金田. 2013(12)
        [5] 赖章盛,胡小玉.以苏区精神为核心的赣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开发浅议——苏区振兴发展视角[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06)
        [6] 叶祝君.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  神州. 2012(31)
        [7] 王圆圆.试论小学美术“诗画合一”教学实施[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08)
        [8] 吴章新.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2(01)
作者简介:
        李亮(1980.6—),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湖田小学  一级教师,大学本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