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民族音乐传承文化为理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要求,鼓励学生在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教师只需要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对民族音乐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情况和需求,更好地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有效途径
1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意义
第一,民族音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我国民族音乐的种类颇多,其内容表现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局面。可以说,剔除艺术层面的话,音乐更多的时候也是人们情感的体现,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也可以称为音乐自身所保有的灵魂,而这些灵魂所蕴含着的是一直以来传承过程中的反抗、奋斗及自强不息。因此,对中小学生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到民族音乐所传承的不仅是音乐,更是牧羊十余载的苏武、高喊天日昭昭的岳飞以及高歌《大刀进行曲》愤然杀敌的抗日英烈等等,而这些正是中国人千百年的脊梁。所以,民族音乐不仅只有艺术这一方面而已,民族音乐所传递的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特有的家国情怀。第二,民族音乐能够好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课堂除了有传递知识的任务外,还有着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音乐则能够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尚处在认知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更多时候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对美的独特见解,并且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与情操。不论是古筝曲还是马头琴音乐演奏,所展现出来的都是艺术的不同层面,而教师自身通过帮助学生触及这些,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
2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弘扬现状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民族音乐在中小音乐教学中的融入,学生对民族音乐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在中小音乐教学中的开展还存在许多限制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采用的音乐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对音乐学习缺少兴趣,导致民族音乐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学校以及家长更重视学生语数外等学科的学习,所以即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兴趣,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无法保证音乐教学效果;教师对民族音乐融入程度不够,没有在中小音乐教学中合理的引入民族音乐,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不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不高,对弘扬和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造成了阻碍。
3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
3.1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则表示在音乐课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操作才能够发挥其作用。而在音乐课程中,“弘扬民族音乐,深刻理解、认知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其五条基本理念中最关键的教育理念之一,同时也是充分发挥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指引。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奠定基本认知、培养良好习惯、强化人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借助民族音乐来帮助他们认识我国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非常有必要。为此,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及开展的必要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教学,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小学生实际情况的民族音乐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推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实施。
3.2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
首先需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内容明确学校的课程管理要求。
在制定课程的过程中,相关的参与者必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了解国家的基本要求及规范,其中地方和学校需要加强联系和互动,了解课程管理的具体内容,保障各自课程开发的合理比重,深入分析和解读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音乐内容融入其中,保障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中所配置的民族音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主动接受这一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我国的民族音乐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为中小学音乐提供更多的基础和依据,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积极构建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对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深入分析及研究。不管是民间风俗、民间器乐还是其他的戏曲种类,都存在各自的音乐特色,教师可以选择符合中小学发展要求的民族音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民族音乐形式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族音乐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从而主动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任务,通过不断实践来实现个人综合素养提升。
3.3提高民族审美观
素质教育就是让人在体力、脑力、道德、才能以及审美这五个方面来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小学音乐课就是国家为促成素质教育专门设定的教学科目,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小学生们提高音乐素养和培养他们在学校的适应能力。教学当中所需要的音乐和各个学科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并且懂得什么是美,音乐到底能给他们带来哪些有用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扩展他们音乐文化的素养使它们能够融入到音乐里面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就是提高和培养中小学生的感受能力、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增进不断民族自豪感的能力。让中小学生对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有所了解与所认识和理解,懂得欣赏我们本民族音乐的美。在音乐课的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多多给学生灌输一些当地民族音乐文化,让他们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明白当地文化的起源以及音乐文化的流传,让中小学生明白原来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是这么好,这么优秀,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会去欣赏我们本民族音乐的美,并提高他们对我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达到全方位培养目的。
3.4强化教师素质的提升
为了促进中小学音乐形象生动的教学,要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轻松的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让教师能够认识到民族乐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民族乐器的学习,通过活跃的课堂氛围以此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之间进行思考。在对民族乐器进行学习时,为学生归纳民族乐器所能够表达的意境,例如葫芦丝一般表达的时间相对悠长,笛子主要是表达婉转,二胡是表达凄凉等。为此,教师要能够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民族乐器进行完整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实践中进行总结,以此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音乐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学习一小段内容,以此降低教学的难度。在进行乐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进展之后,教师要能够尽量避免权威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演奏教学中,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在乐器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升。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乐器的丰富性,也可以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结束语
在中小音乐教学中,应重视我国民族音乐的开展,教师应肩负起宣传民族音乐的责任,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丰富学生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民族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仇海红.立足根本,展望世界—浅谈如何开展中学生民族音乐教育[J].黄河之声,2018(6):95.
[2]裴海青.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J].黄河之声,2017(1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