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地理课堂是学生系统化学习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重要平台,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是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其对于学生自觉承担地球护卫者、保卫者这一角色,在实践生活中贯彻环保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现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现状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地理 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
引言:初中地理是传授地理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育质量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为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渗透环保教育、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着重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就成为现在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明确初中地理的环保教育目的
明确初中地理课堂环保教育的目的,方可为初中地理课堂渗透环保教育指明方向,为此初中地理老师应当在讲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时候,实时融入环保教育,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环保教育。初中地理老师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国家总体的环保大政方针、政策方向,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的事业”、“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等等,实时了解国家层面的环保动态方向,以保证课堂传授知识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其次,这一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明确环保教育的目的亦是要求初中地理老师应当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环保教育并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形式,它是需要实践去践行的,为此目的的确立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多多观察自己生活周遭的生存环境,自觉在生活中养成节约意识、环保精神。
二、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教材
初中地理教材是经由众多的地理专家与教育学家精心钻研、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的,因而渗透环保教育应当以初中地理教材为蓝本,在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首先,初中地理老师看待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的高低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材的运用情况,决定着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此充分挖掘初中地理教材应当从提升初中地理老师的专业化修养入手,充分挖掘教材内含的一些典型性的生动有趣的地理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明力。
其次,地理老师在熟悉整体教材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将有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关自然地理知识。比如,地理老师可以将陆地与海洋、气候类型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探究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学会分析寒地气候变暖对北极熊等生活的影响等等,推进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升,在巩固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觉发现生态环境危机的紧迫性与迫切性。再者,初中地理老师也可以布置环保相关方面的课后作业,比如老师可以在让学生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调查附近河流的水质是否清澈无异味、河流旁边的树木植被情况、以及河流附近的人类环保理念等等,通过自身切实的调查实践发现生态环境保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论性相对较强、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相对明显,尽管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相对成熟,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但是学生理解起来难免会有所困难,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跨越时空的隔阂,以直观形象生动的视频、图片展示一些生态破坏的影像纪录片,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心,提高学生生态危机意识。比如,初中地理老师在讲到天气与气候时,在讲到降水的形成概念、必要条件与概率以后,可以播放一些人类乱砍滥伐的图片、泥石流爆发的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又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微课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微课一般在五到十分钟之间,其通过将重点知识的片段化集中化储存,是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其碎片化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记录学生的不解之处,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推进理解也会更加清晰透彻,老师及时了解并点评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地理课堂环保教育教学的科学性。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提升其渗透的教学效益要求地理老师应当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充分挖掘初中地理教材的环保价值内涵、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环保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环境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富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的方法[J].山海经(故事),2015.
[2]彭恩华.初中地理教学中应渗透环保教育[J].文理导航,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