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各地的文化传统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它蕴涵着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审美意识。由于各地方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演变过程的不同,各地方的文化传统在保持共性的同时,具有各自的个性特色。选择二十四节气中的具有明显的节气和季节性特征的“八节气”开发美术教育实践课程能让学员了解认识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通过 “八节气”美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实践,把艺术教育和创作融入现实生活体验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校外教育的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的教育形式。
一“八节气”美术教育资源的概述
1.“八节气”美术教育资源的辨识性较强,有利于学生认识非遗文化
“八节气”产生于生活,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具有形象性。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将具有代表性的“八节气”引入到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地了解节气的物候、气候、民俗等相关知识。通过长期的学习与积累,对中国非遗文化有自己理解和认识。
2.“八节气”美术教育资源的延续性较强,有利于学生传承非遗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过漫长的实践和经验积累,目前存留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这些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民族精神、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和道德规范,从古至今皆为人们所认识、接受和传承。在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将“八节气”的知识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八节气”美术教育资源能将文化积淀与美术学科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自信
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实践和综合扩展。“八节气”美术教育实践课程开发的研究即是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从学生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对传统文化知识具有自我感悟和认知,学生的教学实践不断的被认可,通过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表达非遗文化,从而不断地增强我们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八节气”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构建“八节气”美术教育实践课程中“八节气”指的分别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气” 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称呼。其中,除了日夜分指代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其他叫法已经跟后来完全一致。选取“八节气”为媒介开发美术资源,是因为在温度、色彩、气候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影响人民生产和生活最具代表的节气,她即是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在可查阅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早在公元600年前就已经传到了日本,其绘画大师大田垣晴子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绘画成为《四时绘:二十四节气风物录》,融审美性与可行性于一体,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是我们学习和参考的资料,但这一研究没有深入到教育领域进行传播和推广。“八节气”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构建能很好地实现“节气知识”和“艺术文化”相结合走进教育领域。在我国研究二十四节气的书籍和资料很多,如刘魁力等编写了《二十四节气民俗》、董玉学编写了《二十四节气》,这些文献都是二十四节气科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既有民生、民俗又有科学、艺术、传统文化,是属于系统性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著作。
三“八节气”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设计
构建“八节气”美术教育实践课程,是探索性地将传统文化转化成有意义的视觉形象,并进而转化成美术教育资源的模式和途径,丰富了美术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这是将无形的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因素转化成美术课程开发所能利用的物质资源,即视觉形象(美术形象和语言),最终转化成美术课程。通过 “八节气”美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实践,能让学员了解认识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从节气的生活体验与感知中,做到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学习与认同 。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在以资源为载体进行教育时,我们要立足于解决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知行脱节的问题,同样美术教育也是如此。借鉴中外历史上进行“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构建以活动为中介的教育过程,设计和创造具有教育性、艺术性、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把 “八节气”美术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建构美术资源体系,如下表格即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节气名称 可利用的资源 与文化的融合 实践的方法
在构建“八节气”美术教育实践课程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其中文献研究法是梳理、挖掘与节气相关的文化和内涵,整理相关资料,为构建课程研究提供文字支持。实践研究法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八节气”系列课程,从学生接受程度、参与程度、八节气内容与美术课程结合的紧密程度等方面进行反思,完善教材内容。
表1研究的实施计划及人员分工

四、构建“八节气”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学者季羡林就提出过“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当我们从“追赶时代”迈入“引领时代”,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了一种国家信念。中华文化的风骨与魂魄,理应插上歌声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闪耀于世界。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看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产生于春秋,完全确立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现在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二十四节气中“八节气”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和识别特征,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泰勒(Tyler,R.W.);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
[3]陆仁寿;二十四节气[M];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
作者简介:乌日娜(1988- ),女,蒙古族,籍贯:内蒙古牙克石人,北京市门头沟区少年宫,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二十四节气美术教育,
北京市第十二届《京美杯》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