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诗教学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曹佳爽
[导读] 儿童诗兼具儿童特征与诗歌特点,与儿童的生活认知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摘要:儿童诗兼具儿童特征与诗歌特点,与儿童的生活认知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儿童诗的教学亦包含着复杂的道理。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把握儿童诗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得儿童诗对学生的益处发挥到最大。
        关键词:儿童诗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引言
        儿童诗既有诗歌的属性,又包含着儿童的特征。一方面,它的审美内容来源于诗歌,反映了诗歌的特征;另一方面,它的视角来自于儿童,表达了儿童的独特心境。儿童诗在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滋养儿童的情感、扩大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发展儿童的创作性思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儿童诗,儿童诗是儿童的重要伴侣之一,小学教学不能缺少儿童诗的存在。但是,在目前的小学儿童诗歌教学中,无论是儿童诗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师的教学手段,都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基于此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诗教学研究。
           
一、引导学生诵读,体会音律之美
    儿童诗在语言和节奏中有其明显的优点,儿童对于韵律与节奏的兴趣是其天性中的,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是课程标准对儿童诗教学的明确要求。诵读教学在课堂上的表现为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节奏、音调与韵律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儿童诗既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诗歌表现的内容、韵律与情感,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帮助,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从而使学生在对儿童诗的大量积累中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
         例如,儿童诗《听听,秋的声音》中,诗中的意象树叶、蟋蟀和大雁是通过“唰唰”、“蛐蛐”、“叮咛”等拟声词来使形象可感化。“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有的是具体可感的,有的却只能心领神会。第五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拟声词和修辞手法来刻画声音,诗中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只能心领神会而不能耳闻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具有感染力。通过诵读这些趣味性的语言,学生建立了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意识。
         一方面,在诵读教学中,要关注到诗歌中词语朗读的准确性。儿童诗中的词语都经过反复的斟酌与精心地挑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一些关键词语的用法及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意境。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儿童诗的节奏感,指导学生通过诵读的语调、节奏与声调、情感等方面来感受儿童诗的精神内涵。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诵读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儿童诗的积极性,让学生儿童诗的朗读更具趣味性与互动性。总而言之,诵读是学习儿童诗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只有重视诵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儿童诗的意境。
            
二、拓宽想象途径、激发想象能力
  儿童诗的教学不应以单纯的识字记音作为教学目标,其包含着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拓展学生想象力的作用。以往的儿童诗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化,教师多为传授儿童诗中词语与句子的意思、识记生字背诵全文,对于诗歌的意境与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只有浅浅地涉及。这样对于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儿童诗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作用不大。因此,教师需注重改进儿童诗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学生单向学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想象。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麦考莱说:“在所有人当中,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虽然儿童诗的词句略简,其精神内涵却很丰富。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展开拓展性的想象,便能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儿童诗,也使得诗歌的语言品味起来更具滋味。
        例如张继楼先生所写的《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展现儿童俏皮快乐生活的儿童诗。诗歌语言凝练生动,画面感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儿童生活的水墨画卷。如“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中的“立”,不仅写出了画面静到极致的美感,还写出了红蜻蜓与垂钓者相映成趣的喜感,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妙不可言,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又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等,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构建起连续的画面,还原童年生活的场景,感受儿童的快乐。若让学生带上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走到乡村的快乐生活中,定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
        另一方面,怎样带领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呢?笔者认为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想象便可自然而然地产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认真观察,从看中想;第二,创设多媒体情境,从境中想;第三,细致体悟,从悟中想;第四,诵读上口,从读中想。
         如金波的儿童诗《假如我是一片雪花》,诗歌中作者想象自己是一片雪花在时间飘荡。教学这首儿童诗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想象力练习。“假如你可以变,你想变成什么?”借助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让大家畅所欲言。这样边学边思考边交流表达的三管齐下的学习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开设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表达
   单纯的诵读与想象只能让学生在较浅的层面理解儿童诗的韵律之美与意境之广。小学生对于儿童诗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听,说,读的阶段,必要的写作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对于儿童诗的模仿和再创造,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高。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都有不同的看待世界与表现情感的独特方式。学生受到诗歌的影响也会有表达的欲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怯于表达。教师在教授完一篇儿童诗后,可以借助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按照作者的格式来表达其对于世界的感受。
        教师应将学生的仿写练习与指导融入到日常的儿童诗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完《童年的水墨画》一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形式来描写自己熟悉的情景,例如公园、学校或是小河、花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小学阶段的写作要求是做到行文语句通顺、书写规范,能够写出具体真实的所思所感。所以教师对于学生所作的儿童诗可以给予充分的鼓励,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儿童诗的节奏与韵律美,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情感抒发能力,做到一举两得。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儿童诗教学课堂,探究更好地教学儿童诗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教学,学习诗歌音律之美;拓宽想象练习、激发想象能力;开设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表达。三个层面环环相扣,让学生理解儿童诗、爱上儿童诗、创作儿童诗,在儿童诗的熏陶下感受童诗的美,品味童年的美。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邱易东:小孩子的诗歌课堂「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
[4]赵毅茹.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5]何诗意.儿童在童诗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研究「D].宁波大学,2015.
[6]管晓成.诵读:敲响儿童诗创作的大门——我教全班学生写童诗(之一).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 (03) : 70+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