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童话趣味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孙洁
[导读] 童话故事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非常重要的文体,是小学生较早并大量接触到的文学体裁之一
        摘要:童话故事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非常重要的文体,是小学生较早并大量接触到的文学体裁之一。在低年级童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多样化的形式导入,创设文本佳境,用问题巧妙引路,搭建故事整体框架,继而回归文本画面,使学生内化故事语言,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寻找文本支点,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童话的趣味性教学。
关键词:童话  趣味性  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二年级选用童话故事24篇,占全部选文84篇的28.6%,童话故事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一二年级应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童话对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想象丰富奇特,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故事主人公形象鲜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抓取童话故事的趣味性因素,引领孩子走进童话,爱上童话,实现童话故事的趣味性教学呢?下面就统编版低年级几篇童话为例,谈一谈我的思考。
一、多样趣味导入,创设文本佳境
1、谜语导入,激情融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 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低年级儿童求知欲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积极探索,谜语的导入能让学生在顿悟之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蜘蛛开店》一课,我以一则谜语“有只八脚怪,吐丝又织网。摆下八卦阵,专等蚊虫来。”进行导入,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氛围转瞬活跃起来。用最简短的语言精炼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引发孩子观察思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环境中,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导入,循序渐进
        游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了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在《咕咚》一课中,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小游戏——猜猜动物的声音。接着顺势学一学动物的叫声,模拟各种事物的声音,最后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一猜读音。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复习了形声字的知识,以旧知巩固新知。恰如其分的导入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初步衔接。
        除了上述导入形式外,当然还有故事导入、视频导入、歌曲导入等丰富多样的课文引入方式。低年级童话故事的教学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导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性因素,激活课堂,达到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巧妙引路,搭建故事框架
        小学语文课堂复述教学是低年级很重要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低年级童话故事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词句段的排列有规律可循。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时应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书,抓住关键语段的关键词语,搭建好故事的整体框架,为复述故事的条理性做充足的准备。
在学习《蜘蛛开店》这个故事时,初读课文,走近编织店,了解蜘蛛开店的原因后,学生自由读故事,边读边想:蜘蛛开了哪些店?遇到了哪些顾客?写了什么招牌?利用表格的形式依次交流关键词句并形成思维导图。
        接着精读课文,走进编织店中,重点学习“口罩编织店”的故事,梳理文脉并形成板书:卖什么、写招牌、来顾客、终织完。蜘蛛织啊织,从天亮忙到天黑,又从天黑忙到第二天天亮,用了一整天的工夫,补充完整思维导图,让学生讲故事有抓手。学习完口罩编织店的故事,让学生有梯度地练习讲故事。先借助四个关键短语“卖什么、写招牌、来顾客、终织完”讲一讲口罩编制店的故事,再借助示意图上的三个关键短语“卖口罩、河马、一整天”说说口罩编制店的故事。

“围巾编织店”和“袜子编织店”的故事结构与第一个故事相似,学生可以进行迁移学习,借助示意图以及童话结构反复的特点讲述故事,在反复练习中熟悉掌握故事情节,训练复述课文的能力。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较长的故事在关键词的引导下逐步脱离繁杂,故事框架的构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的层次脉络,学生带着关键词走进故事,把握文章的精髓,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得心应手,使其成为其后复述课文的支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内化积累语言的能力,使复述更加精彩。
三、回归文本画面,内化故事语言
        “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时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复述的过程则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语言表达再现文本内容的过程。”《小猴子下山》一课,在精读故事之后,再回归整体,引导复述。我出示书上四幅图,请小朋友根据图片和板书,说说小猴子到了哪儿?看到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有了图片和关键词框架的提示,从整体出发,再回归整体,复述故事就不难了。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引导抓住关键词讲故事的同时,我要求孩子们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的感觉。例如我先引导孩子梳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大概内容,提炼三个关键词“蛇咬住、挣断、难看”,接着请学生借助关键词练说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正确、流利地讲出故事情节后,我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细节,例如被咬住时的紧急感和难看之感。
        关键词引路,同时巧妙利用课文插图的直观性,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与画面有机结合,建立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记忆,达到高效复述的教学目的。
        《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插图中,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到处借尾巴,在借尾巴的过程中,插图反应了小壁虎的尾巴正在悄悄地长出来,这细微神奇的变化也体现了童话的趣味性,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记忆不同场景,帮助孩子们在复述故事时记忆插图,加深对故事的印象。语言,在复述中吸收,故事结构,在复述中内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四、寻找文本支点,激发思辨能力
童话故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往往将审美、知识和哲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润泽心灵。
《小猴子下山》一课,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让学生明白“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而本文的价值取向是单一的吗?小白兔这么可爱,就不能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吗?我在备课时就想寻找到一个支点,通过激发学生思辩,看到他们真实的想法。“小猴子为什么要丢了西瓜去追小兔?”学生的想法是丰富多样的,“小白兔雪白雪白的,蹦蹦跳跳,很可爱。”“西瓜吃完了就没了,小白兔抓回来可以陪小猴子玩。”“小兔子抓来了可以吃烤兔肉,我也喜欢吃。”我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喜欢吃桃子的小猴子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结果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接着,学生围绕“小猴子是否后悔”展开讨论,虽然没有标准答案,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在自己心中悄悄萌芽。本节课,我始终只是个穿针引线的人,引导学生或结合文本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或结合画面配上动作活灵活现地演一演小猴子,或针锋相对地辩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畅所欲言,尽情表现。
        童话是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圣殿,让童心在童话的浸润中丰盈而美好,让学生在童话世界的美好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实现童话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正俊.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之导入艺术[J].科技视界, 2016 (01) :226.
[2]蒋春丽.浅谈小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教学创新,2016(29)
[3] 李志华.对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的研究[J].社会科学, 2019(05):39.
[4]王义平.复述课文,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J].课外语文·下,201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