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小学高年级玩电脑游戏的现象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情况,这是一个值得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我们国家肆虐,千千万万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支援,各行各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很多工厂关门了,许多工人失业了,老师们成为了一线主播,孩子们在家上起了网课……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要上网课,把平板给我,把手机给我。自制力强的孩子拿着电子设备,专注地听课学习;而学习上不够自觉的孩子却借着上网课的幌子,沉迷在游戏中无法自拔。网络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10岁孩子娃玩游戏充值3000元,急坏母亲;11岁孩子玩游戏花光40万卖房款……与之相对应的是最近的一组数据报告:《王者荣耀》的日活跃用户数量峰值在1.2—1.5亿之间;《和平精英》的峰值在0.8—1.0亿之间。这两款游戏的用户大多是青少年,这说明2.8亿在校生里,至少90%的孩子在本该自律的时候,选择了放纵自己。
4月份,南京的小学还是迟迟未开学。一天晚上,彭妈妈给我打了一通电话,在电话里家长对我哭诉道:“陆老师,这孩子现在太不听话了。白天我们都要上班,家里只有爷爷在,他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上网课。可是我晚上回到家发现他很多作业都没写,让他做也不做。问了才知道白天在家一直玩游戏呢!于是,我便让爷爷在网课结束后把所有电子设备没收,现在他关在房门里,怎么说都不肯出来,除非我把手机平板还给他。我实在没办法了,才想给您打电话求助。”
听到这些,我着实震惊了。小彭同学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谦逊有礼貌的孩子。学习上,虽然偶尔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但整体上还是很听话乖巧的,成绩在班级也是可以的。怎么在家的这段日子,脾气变得这么暴躁呢?难道到了六年级,他进入青春期了?我让彭妈妈把电话给孩子接听。小彭一听是我的电话,便打开房门,接起了电话,可他却在电话那头一直保持着沉默,我首先打开了话题,问道:
“孩子,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啊?”
“我妈把平板电脑没收了,我游戏天天要上分的,今天不上分排名就落后了。”
“那你现在排名是多少啊?”我从游戏与他聊起。
“陆老师,我告诉你吧,这个游戏我在南京市排第一名。但是如果我今天再不去打,我这个第一就不保了!随时会有人超越我,那我前面花的时间精力就白费了!”孩子说的时候语气很骄傲,但内心也非常急躁。
“你可真厉害,看来你在这方面的确很有天赋,你以后想从事这方面工作吗?”
“对啊,我以后上大学就学这个专业,做一名专业的电竞选手,组建专业的队伍,去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打比赛!”
“你现在就确立了人生的目标,有这个梦想,陆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也非常支持你,那我特别想向你了解一下,哪些学校有这些专业,他们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你知道吗?”
他被我问闷了,不说话了,我乘胜追击:“孩子,我很理解你,也知道你有很强的好胜心,想一直保持这个排名。但是你眼光放长远一点来看,现在的这个排名重要,还是你小升初的考试重要?哪一个能帮助你实现理想呢?”
……
通了近半小时的电话后,孩子妥协了,出了房门,做起了作业。我在电话里中和家长强调一定要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千万不能妥协,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关键阶段沉迷游戏。
开学了,为了更加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状况,学校给每位学生填了一张心理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你对父母的态度是什么?选项分别是喜欢,较喜欢,无所谓,不喜欢。在整理问卷的时候,我看到小彭填写的是不喜欢。这让我很惊讶,父母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反感。
我把孩子叫到面前,问他为什么会对自己的父母有这么大意见。不出我所料,还是游戏惹的祸。孩子委屈地说:“凭什么他们要控制我玩游戏的时间,我都答应他们一定会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了,他们还是不相信我,把平板收了起来,我爸甚至还带去了单位,他们两个人就像防小偷一样防着我,我恨透他们了。”
恨,这孩子居然用了“恨”这个词眼,如果他父母听到了该有多么寒心。
我该怎么疏导他,又该如何跟他父母交流这件事呢?我一下犯了难,便让他回到了位置上。可这件事一直压在我的内心,无法释怀。作为孩子的班主任,我有这个义务去开导孩子。于是,我找来了孩子的父母,想再跟他们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我将心理调查问卷的事情告诉家长后,彭妈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陆老师,进入六年级下学期了,马上就要毕业。又因为这次疫情,孩子一直在家学习,我深深地知道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未来有多重要,影响有多大,他一定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问题,这段时间我这么严厉对他也是为了他好,他怎么一点都不理解我呢?”我在跟父母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在家的这两三个月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怕他在家荒废时间,退步太大,于是父母给他安排了很多课外作业,强度大,难度高,家长回来改作业错了很多,又很严厉地批评他,一直打击了孩子的自信。于是小彭同学在那个时候就有了抵触心理,越学越自卑,不想学习,不想写作业,在游戏中寻找成功的喜悦,找回失去的自信。
看来,孩子的问题背后是父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家长一次又一次批评孩子时,也就一点点强化了小彭“学习不好”的概念,经过反复强化,一次次的打击,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学习。而通过玩电脑游戏,他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因为他在游戏中做到了最好最强,是电脑游戏中的高手。我想把他在游戏上获得的满足感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重新塑造他的自信,应该能缓解他对游戏的痴迷。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便同家长达成一致,减少孩子的作业量,不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在学习上不因成绩的退步而批评他,打击他,生活中,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当然,平板电脑还是不能给他随意使用,这是底线,必须守住。
送走了孩子的父母,我又找到小彭,想知道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学习的。这孩子内心是非常要强的,他也一直有一个目标,想考入南京最优秀的初中。于是我便和他一起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鼓励他朝着目标努力,第一步就要减少自己玩游戏的时间。接着,我便与他商量如果每一个小目标实现后,可以获得什么奖励。于是我问他生活中除了游戏,还对什么感兴趣。在对话中,孩子告诉我,他喜欢打篮球,喜欢阅读历史故事,尤其对《三国演义》感兴趣,还喜欢看电影、旅游。根据孩子的愿望,我们一起商量了奖励的具体办法:
1.第一阶段:由每天玩游戏减少到每两天玩一次,一次玩1—2小时。坚持认真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坚持一周,奖励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籍,每两周和朋友约着打一次篮球。
2.第二阶段:每周玩1—2次,每次玩1—2小时。上课能认真听讲,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坚持两周,每周可以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每周约朋友打一次篮球。
3.第三阶段:每周末玩一次,每次玩1个小时左右,课后自主复习,为小升初考试积极准备,考试有进步。坚持一个月,奖励和父母有一个短途旅游。
孩子表示同意,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跟孩子的父母一起努力,静静等待孩子的改变。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喜欢玩电脑的人越来越多,对电脑痴迷的中学生也随之增多,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去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孩子?对小彭同学的沟通疏导其实还没有结束,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中小学生对游戏痴迷的矫治,的确已经成为一个对家长对学校头疼的问题。孩子喜欢玩游戏,现在似乎是每个家庭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尤其是男孩子的家庭,这让很多家长都陷入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作为教育者,我们不是简单地去禁,去堵,而应该首先走进孩子的心里,理解他们的行为,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在“战争”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寻求孩子出现这一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孩子做出改变之前,首先我们的家长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因为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是问题的家长,问题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表面上,好像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前段时间出了一个新闻,爸爸陪孩子打游戏,不仅父子两个打,还常常聚集一群小伙伴一起打。这孩子成绩还特别好,经常名列前茅;人际关系也很不错,性格温和善良。这父亲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拥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体验。在玩的过程中,父亲用自己的约束行为影响着孩子,给孩子做出了榜样,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契约精神,更教会了孩子协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陪伴出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孙晓云老师说:好的关系胜过许多好的教育。我想,孩子的教育不在于他玩不玩游戏,而在于我们父母、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家长用倾心的陪伴,与孩子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自由的同时也教会他规则,而这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要与孩子平等交流,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能力,降低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要求,给孩子放松娱乐的时间和机会。老师在校也要对孩子再次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孩子从电脑游戏中走出来,并把在电脑游戏中追求到的成功的快感转移到学习中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会。
参考文献:
[1]高嵩.中学生痴迷于电脑游戏的个案分析M.心理辅导
[2]吴广岭.拨正学生发展的航向——一例小学高年级男生玩电脑游戏的个案分析M.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上.2016年第9期
作者简介:陆静静(1993-06),女,汉族,籍贯:江苏南通,当前职务:小学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当前职称:小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