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经验。
关键词:论文,经典诵读,教材选择与处理,教学方法
引言:本文将就小学经典诵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探讨如何选好经典诵读教材、处理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上好小学经典诵读课。
正文: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通过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经典诵读课,《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相信很多孩子都能熟读成诵。可是对于传统经典只是熟读成诵就够了吗?
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不懂就要问》,里面就讲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情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孙中山勤学好问,冒着挨打的风险去问先生,先生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我的学生也如孙中山一样,在诵读经典时经常会问我一些相关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对于传统经典只是熟读成诵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何况我们的传统经典中真的包涵了很多知识和道理。就像《诗经》,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但它又不仅仅是诗,它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就像《千字文》,它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书,可谓字字珠玑、妙语连珠,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所以,对于经典,我认为我们既要诵读,更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来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只是诵读,不求甚解,我觉得这就像是面对一桌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只能看一看、闻一闻,却不能品尝,岂不是暴殄天物,太过可惜!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也是想上经典诵读课的,只是不知从何下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上什么?毕竟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很多我们老师自己都没有读过、理解不了,又如何去教学生。二是怎么上?即使有了教材,可是文章容量大,没有现成的教案,主题如何确立,重难点如何把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三是时间有限,毕竟还有正规的语文课要上、要考试,留给经典诵读的时间不是很多。
以上所讲的问题也正是我刚开始上经典诵读课遇到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上好小学经典诵读课呢?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我认为要上好经典诵读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好教材
这两年我上过的经典诵读课有:《伯牙绝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鹿鸣》、《千字文》、《木瓜》等。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理解能力有限、记忆力强,所以我偏向于选择一些典型的、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文章,课本、省编中华传统文化实验教材是我选取教材的主要来源,此外也会从课外补充一些。例如课本中的《伯牙绝弦》,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本文最能让学生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如实验教材《诗经》中的《鹿鸣》,以鹿见食相呼比兴君子诚实信用和君臣同甘共苦的深厚情意。而《木瓜》这首诗之所以能够被孔子从3000多首采集的诗中保留下来,并传诵至今,正是因为它让我们明白了朋友相处要珍重对方的情义,才能“永以为好”的道理。
二、处理教材
教材选好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了。
首先要确立好主题。这个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已经做了,只需进一步明确即可。特别是一些文章容量大,可能会有两个或几个可以做主题的点,这就需要教师依靠自身的修为慧眼识珠、有所取舍了。
其次,传统文化毕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有一些思想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观念,需要老师们加以明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可盲目照搬,一股脑地塞给学生。例如《千字文》中就有“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之说,更有一些文章鼓吹“三纲五常”、“愚忠愚孝”,如果把这些思想传授给孩子,岂不是祸害了孩子,是事与愿违了。一定记住:我们传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
第三,学古文就会牵涉到一些文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等,我的意见是不影响理解就不讲,需要讲的点到为止。例如在遇到《千字文》中“夫唱妇随”时,学生一看字面很容易理解为“丈夫唱歌妻子跟着唱”,这就闹笑话了。这时候就要告诉学生:这里的“唱”通“倡”,是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再简单地介绍一下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再去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三、教法得当,灵活多样
最后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教了。
首先要多读。经典诵读自然要多读了,经典诵读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熟读才能成诵,诵才能入心,心中有了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诵读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是机械地重复。自读、互读、对读,打着节拍读,摇头晃脑读、边做动作边诵读……在上《木瓜》的时候,我还尝试了吟诵。《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开篇提到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读书“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可见过去的人读古文都是吟诵的。可惜我不太懂吟诵,我只能跟着电脑上的陈琴老师后面照葫芦画瓢,但课堂上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们觉得特别新鲜,二年级的孩子学起来劲头十足、有模有样,没费多大劲就把整首《木瓜》记下来了。
其次结合典故,激发兴趣。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传说和历史故事,《伯牙绝弦》中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木瓜》中有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的故事,《千字文》中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如其中一句“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就隐藏了“召公甘棠理政”的故事,通过了解故事从而进一步了解到人们赞美甘棠树就是在赞美召公的德政。孩子们爱听故事,在听了故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是引入字理识字。字理识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源头解析汉字的构字方法,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字义。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用“爪”在“木”上采摘茶叶或果实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象远古的男子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情形,还可由此联想到妇女在家纺纱织布的情景,由此,一幅男耕女织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此外,还可适当拓展延伸。对于能够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内容,即使原文中没有,教师也应加以补充、引导。如《鹿鸣》中说到主人请的客人都是君子,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人为何如此隆重地招待客人,我将“君子”加以拓展,提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接着又提出“你知道古诗文中有哪些描写君子的诗句?”借机出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等描写君子的语句,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君子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的形象,同时也让他们受到君子高尚品德的感染,做一个君子一样的人。另外,教给学生“拱手礼”等礼仪,表演君臣间的对话,既引发了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兴趣,也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浸润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总之,要上好小学经典诵读课一定要选好教材,深入浅出,灵活多样。当然,想上好经典诵读课还有很多问题,也一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我将和孩子们一道继续学习传统文化,走进经典,爱上经典,传承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