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生课余时间是指学生休息和活动的时间,而课余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调节器,能缓减课堂中给学生疲劳感。然以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普遍性、创新性、科学性和成效性为基础,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技术手段等方面,激活课余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来实现教学效益最大优化的一种学习模式。本文就是以课堂教学与合理的课余活动相辅相成来切入。
关键词:意义 衍生 教与学
我们通过对20所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的时间进行观察,并对400名中小学生的情况进行问卷,我们可以发现:约30%的中小学生课余经常单独呆在体育教室里,有的经常坐着教室发呆,有的看书,有的玩文具,有的和同学交谈,有的无所事事地走来走去,显得文静孤僻;约66%的中小学生经常在学校的走廊、操场上进行追追赶赶、打打闹闹、大叫大嚷;只有4%的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饶有兴趣地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游戏。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课间"不会玩"。关于目前小学生课余的活动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其现象,也有些学校和媒体曾经有过高度关注,但仍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对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开发课余教育活动的时间,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教育生活,正是本文所要试图的能有效地解决上述课余活动的问题。
我们怎样正确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们课余体育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引导教师教育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呢?
一、课余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意义
(一)生理意义
小学生体育教育正处于其身体快速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校园课余体育活动多样性的形式和项目,增进广大学生健康,始终从体育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了学生身体综合的素质。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在跑、跳、投等各种体育活动的有利条件下发展了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能力,发展对学生各种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以及综合训练运用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力量、速度、灵敏、协调等心理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奠定了体育教育学生们在其综合生理素质上的全面健康成长。再深入地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来看,学生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除了有利于能够极大地提高体育教育学生心理和身体综合的素质外,对于提高其学习的效率无疑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心理意义
在一个中小学生的发育阶段,每个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观察力和心理特点也都各不相同。因此通过开展校园课余体育活动中,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适时开展渗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大课间的武术操、队列舞等练习,有利于充分提高了中小学生的集体注意力、观察力和肢体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充分培养中小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充分发展中小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增强学生群体参与团队合作的意识等。课余体育活动更是一个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的一个广阔天地,它的重要性能够促使中小学生在充分感受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乐趣之余,更好地加深对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情感,增强了交往与人际间的合作,有意与无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把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情感活动结合在一起来,调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积极性,开发培养学生潜在的兴趣与能力。
二、过程中的"衍生"
(一)衍生的"一"(组织者)
这里的"一",即课余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组织者",可以说组织者是一些教师自己,也甚至可以说组织者是一些积极活跃的教师和学生。虽然课余的活动必须要提倡"积极参与、兴趣培养"等全新的课余学习和生活模式,但课余的活动必须的还是要真正有一个好的组织者,只有在这个"一"的概念带动下,课余的活动才真正可以有序、有节地去针对性的组织和针对性地进行。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组织者本身并非整个课余学习和活动的组织者和主体,也就是它不能绝对地占据活动的主导地位,因为整个课余的活动是一个单向的整体,是朝多向发展的一个整体,只不过它从"一"的概念开始衍生。
(二)"一"(组织者)的衍生
正如前面所言,只要有了这个"一"(组织者),万物才不断衍生。我们的课余活动也一样,只要有一个好的组织者,才会使整个课余活动朝好的方面不断地去演化。但注意的是在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不应干预过多,只需合理地引导和评价即可。例如,在我们的课余活动中,许多教师往往对一些优等生和差生特别关注,有时为了突出课余活动上的一种"均衡",会自然地多叫一些优等生来组织活动和动作示范,而让其他学生跟着示范的同学进行模仿学习。很显然,这便是"衍生"变化规律,在一个优秀的"组织者"的带领下有利于提高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课余活动应有层次性,还要面及大多数学生,所以只要有了这个"一",便更能推动其他学生正确动作的学习,更好衍生出整体的一种"均衡"。
三、"四两拨千斤"
(一)找借力点(创新课余运动项目)
由于模仿传统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和传统体育运动的模式单一化所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导致了学生在课余活动中难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活动的兴趣性,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更好地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序且充分具有教学成效的课余项目和活动,首先必须要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且又充分具有教学趣味性的课余活动,除了项目要求具有教学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和活动的创新性外,还要更好地结合传统体育器材的融入,开发更多的新颖、科学、有效等色彩的课余项目和活动的传统体育运动模式和项目。这个特点便是"借力点"(例如:模仿传统单人跳绳的活动可以综合开发出来组合成双人跳以及多人跳绳亦或者将这些绳子综合利用五人六足的活动中等开发成一材多用、模仿其他动物:鸭子步行进、小猴俯卧撑杆跳、鳄鱼俯卧撑行进等新型的运动模式和项目),如果将之综合应用于对教师和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中,那它本身就可以被认为是对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事件、认识上的一个盲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事情的根本起因等,只有充分把握好这个借力点,我们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课余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施加巧劲(改变课余学习模式)
在课余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彻底改变传统"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时候,我们必须施加巧劲,将"球"(课余体育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小问题)抛给学生,促进他们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在活动中自主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中逐步成长,从而获得课余体育活动中别样的欢乐学习时光。这当中,尤其特别是我们的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新旧突发事件",我们希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个"借力打力",将这些问题全部交给了学生自己来探究和解决。例如,我校在一次组织"集体跳绳活动"时,突然听到有一个学生告诉说老师对面的一个同学用单脚跳的方法不对,当我们又问起他哪里不对时,他回答却说:"大多数同学都是正面跳绳或者双脚跳绳,可是对面的同学或用单脚或用连跳亦或者是后跳的方式在那边玩没有认真的跳绳。"我一听,起初十分尴尬,后来一想,便问他:"你认为怎么样跳绳才是认真且正确呢?跳绳的方法和方式有很多种在实用于自身的条件下你可以跳的更多更快且这个花式跳绳方式的本身带给你们的是更多的欢乐和进步难道这个跳绳方式便是错误和不认真吗?"然后我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讨论和验证。
结束语:虽然课余活动建设教育与体育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似点,但要将之融合,将之发挥其效用,还须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矫正问题。而且教育与教学都是随时代而发展的,我们只有不懈地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宋晓飞?《利用器材多种功能,充分做好准备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出版
2、马艳龙《阳光体育视角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C]青少年体育?2015
3、石玉英《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
4、徐锡杰. 准备活动的生理探讨[J].体育科技. 2001
5、段旭鹤. 浅谈小学体育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有机结合之我见[J].基础教育. 2014
6、祝兵. 小学快乐体育教学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