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深化现代社会礼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赵喜梅
[导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当中,存在着很多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社交礼仪便是众多社会规范的其中一种
        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当中,存在着很多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社交礼仪便是众多社会规范的其中一种。然而绝大多数礼仪习惯都是由过去传统习惯中流传延续下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社交礼仪已不完全使用于现代社会生活。本文围绕解决教育玩症、改革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对现代社会礼仪职业教育教学进行初浅研究。坚持践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育应用型人才,以求实现职业教育的朴素道理和常识回归。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课堂教学

        礼仪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产生,在那个时候,礼仪是等级社会用来约束人的一种工具,主要用来时刻提醒人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人的某些限制。比如,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等级低的人见到等级高的人,必须鞠躬以示尊重。从国外来看,西方礼仪文化起源于法庭制度,“礼仪”一词最早来自于法语“Etiquette”,指的是指“法庭上的通行证”。初期的礼仪与一定身份、地位相适应。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内涵也得到丰富,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礼仪不单单是为了区分等级,而是逐渐融入了美德的内容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社会需要而被提倡和认同。因此,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社交礼仪是指通过良好的教养或权威规定的在社会或官方生活中被观察到的行为,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语言、仪表、仪容、仪态、表情、举止动作等多方面的形式。
        礼仪是一种内省,人们可以通过礼仪来保护自身免受外部挑战。每个人对个人的社会形象很关注在意,外表形象和内在素养都可以通过礼仪来约束美化。因此,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展现出有礼的一面,人们会严格用各种各样符合多数人意愿的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个人的形象更加符合社会要求,以获得社会的认可。
        长期以来,在社会礼仪教育教学上,比较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而且,讲授又不得法。教师讲,学生听,甚至不听,睡觉,玩手机,逃课,代课,十分令人担忧。学技术,不肯动手;学理论,不肯动脑。“老师讲,学生听;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授式上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
        国务院2019年1月24日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坚持知行合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这鲜明体现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一、树立“以实践为根本”的理念,在实践中练就真知
        在教育上,我们有的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
        就拿我所教的《礼仪》这门课程来说,如果仅仅只是通过课堂讲授,观看图片、视频,就无法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我们必须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为学生模拟对应的类似情节、环境,老师和学生分别在这个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在各自的角色中去体验教与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讲授办公商务礼仪课程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的办公室场所,或为学生模拟真实职场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工作情境中体会和学习包括有关个人形象礼仪(仪容、仪表、仪态)和业务礼仪(迎宾、接待、问候、递接名片、入座等)的模拟训练。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情境再现进行课堂示范,加强模拟训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便能更好的使学生养成职场角色意识。


         二、树立“以运用为方法”的理念,在运用中培育能力
        英国散文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尊重知识,这无疑有积极的意义。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吗?知识本身还不是力量。砖瓦只具备形成房子的可能性, 不具备房子的现实性。砖瓦不是房子。知识相对于脱离实践的书呆子,怎么也显不出力量;知识相对于善于思想、善于实践和创造的人,才能成为力量。
        知识转化为力量,关键在实践应用,以应用练能力。知识要有力量,必须要应用。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应用知识。学以致用,让知识生利。
        在我的礼仪教学中,总会将同学们身边的案例引进课堂,比如:你在食堂排队打饭,突然来了几个插队的人站在你前面。宿舍灭灯领响了,你想休息,有人却一直在宿舍打电话、打游戏。你在校园教学楼下走,不知道从哪个窗户扔下来一个白色垃圾从你头顶上飞过。让同学分别谈如何杜绝以上案例中事件的发生,通过同学们参与讨论、分析的方式,将文明礼仪应用的现实生活中,以调动学生对相关礼仪知识学习的兴趣,增虽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文明礼仪案例及问题讨论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课程关注度。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案例作为课堂理论教学完成后的讨论之用,即在讲完某一章节理论知识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多个相关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加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总结案例所涉问题的对错、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树立“以情境为载体”的理念,在情境中提升素养
        在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为四个理论派别:个人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互动论、交互决定论。个人决定论认为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认知结构等决定人的行为。环境决定论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控制了环境就可以控制人的行为。互动论认为环境和人彼此作为独立因素, 联合起来影响和决定行为。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人的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三者互相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上述四种理论,不管是哪个派别,都存在以一个共同载体,那就是——情境。
        在礼仪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课程内容。在探究教学法中,教师通过设置课堂中的疑问,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使探究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用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所学教学内容的常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阅读分析来探究。如在学习“接待的礼节”ー节时,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本节内容,学习社交与生活实际中接待使用的礼节,再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中如遇见礼仪尴尬题应如何化解。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接待活动中各方的心理习惯倾向,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再与学生讨论得出解決问题的力法。如此,既可以使学生更有兴趣,也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来探究。现场实践是教师在礼仪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实施手段,其符合礼仪教学的学科特点。基本方法是以让学生参与礼仪活动实践为手段,通过现场模拟礼仪活动,得出实践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礼仪实践的目标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和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礼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如在学习介绍礼仪时,教师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究自我介绍、他人介绍以及介绍他人中所遵循的礼仪有些不同;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如何在几种不同的介绍方式实现自由转换。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解决教育玩症、改革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方。深刻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知论,实践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正是职业教育朴素的道理、常识的回归,正是职业教育的出路、生路、希望之路。
 
        参考文献

        [1]方明. 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
        [2]张先华. 陶行知的“行知论”对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1):49~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