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巴丹曾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增加人生的宽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 作为班主任的我,提倡阅读,践行阅读,致力于打造书香班级,使浓浓的书香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并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为了打造书香班级,形成带有“墨香味”的班级书香文化,我把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分化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分化到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并在开学第一课进行讲述,让学生形成阅读的期待、愿景的畅想。
一、每人一本——每人一本可读之书。
新学期一开学,我们就在班级建立了“班级小书柜”。班级里的每位学生都会精心选择一本或几本喜爱的图书放在班级的小书柜。天文地理、历史悬疑、文学名著、时代刊物……零零散散总共有百余本。班里专门选举了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先登记,两周内归还,可以续借。每周我们会安排“好书推荐”时间,此项目的学生负责人会精心制作好书推荐PPT,精心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二、每日一读——每天一次阅读分享。
结合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结合《时文选粹》一书,我们开展了“每日一读5个1活动”,第一个“1”表示每天按指定读一篇文章;第二个“1”表示划出一个好段(每篇一段);第三个“1”表示写一段点评,不少于30字;第四个“1”表示背熟写点评的那个好段;第五个“1”表示回答一个问题。
每天课前,同桌先交流,再抽签选出男女生各一名进行交流,讲完后由班内其他同学点评并打分,给学生架设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提供进行互相交流、彼此学习的机会。
三、每日诵读——每天一次经典熏陶。
为了实现小初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在进行词的学习后,我们在班级内进行了词的专题讲座,并在班级内开展了“每日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学习一首词和一篇小古文,教材由老师自编,遵循有趣、有益、有意义的原则。周五下发诵读纸,学生利用周末在家熟读,周一到周五每天会抽五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潜移默化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学期末,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古诗词诵读大会,并进行评奖。
四、每日一评——每天一次心灵对话。
受《明朝的那些事儿》这书名的启发,借鉴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的做法,每学期,我们都专门准备本子,写《自己班的那些事儿》,写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每次写好日期,画上心情脸谱,强化真实的情绪体验。我们把这日记称之为“每日一评”,写作原则是要反映真实的生活,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每天翻阅学生的“每日一评”,是一种享受,享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享受孩子们的幸福童年生活;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不断向前,不断创新;是一种鞭策,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怕辜负了孩子们对我们的期盼;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儿童立场……
每天交流“每日一评”的20分钟时间里,有掌声,有笑声,有沉默,有争辩,有激动,有伤心,有羞愧,有自豪……即使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也不例外。它成了我们紧张、高压时段的调和剂。
五、每周一稿——每周一次思想争鸣。
在学生的“每周一稿”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琐事,这里既有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也有他们之间的碰撞争鸣,以及为鸡毛蒜皮事情的争执;既有师生之间的支持和友爱,也有他们中间发生的矛盾冲突。这些都是学校生活中的普通事件,但也正是这些普通事件,构成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为之欢笑,为之流泪。
在“每周一稿”中,学生愿意说内心的话,敢于说自己的话,把它看作是说心里话的地方,最本真的地方,心灵最纯净、平和、敞亮的地方。“文,心学也”!
六、每周一报——每周一次欣赏讲评。
我们把学生每周一稿中的佳作编入班报。周一采稿,初选录用者修改。周二再审,恭喜录用者打成电子稿,周三周四编辑。周五出版,周六周日读报批注,周一评讲。这份报纸成了我们学生快乐阅读、快乐写作、展示才华的舞台。作文在班报上发表后,我们颁发刊用证书。并引入考级机制,发表一篇通过两级,以此类推。通过十级获“作文小能手”证书,再发表五篇获“班级小作家”称号,并可办“个人专刊”。为了鼓励学生读班报,学生读报后自己评出三篇佳作,班报评讲时有一环节就是评佳作,独具慧眼者奖“慧眼卡”一张,集满四张可以换“优先录用卡”一张。作文被评为佳作的同学,奖“佳作卡”一张。
七、每月悦读——每月全班图书馆阅读一次。
每月的第三周,我会安排整班学生去图书馆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月一次的阅读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是整班进图书馆,也便于图书馆老师对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介绍和读书辅导,对于表现优秀和明显对阅读有兴趣、爱好文学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机会发现并给予一定关注,并且在阅读上也提供一定便利,培养一批固定的小读者群,引领着其它同学共同接近图书馆、亲近图书馆。
八、每月悦影——每月观影一部。
每月我们都会安排一天观影日,组织全班同学观看,有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电影,如《钱学森》《七七事变》等;有与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电影,如《鲁滨逊漂流记》《青铜葵花》等;有历险类的,如《地心历险记》系列;有搞笑娱乐类的,如《小鬼当家》系列……电影作为一门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不仅仅能给同学们带来娱乐的视听享受,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人以启发,特别是一些励志类的电影,还能潜移默化起到教育的作用,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观影日”也就成了学生最期待、最兴奋的日子。
九、每月两集——每月两次作文汇编。
对于每月两次主题作文,尤其重视作后讲评指导,努力做到每个学生逐一过关。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用心研读,发现亮点、问题和“训练点”。讲评时做好三件事:欣赏、挑刺、训练。欣赏环节抓好句、好段、好的开头和结尾、好的构思等。特别是一些学生作文中无意识撞到的好的表达方法。如学生***《竖笛风波》中无意创设的“喜剧式结尾”。讲评时再出示一篇相类似的文章《车祸》,让学生欣赏、学习“抖包袱”的这种描写方式。讲评后让学生对一稿进行修改,形成二稿,打成电子稿,老师再批阅,学生再修改,形成三稿,有的作文水平不高的同学甚至会有第四稿,每篇每人逐一过关,汇编成册,每月两本,成为我们同学自己的作文选,学生可以随意取阅欣赏。
十、每学年一本——每学年一本“个人专著”。
六年级下学期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的成长册”,每人制作属于自己的“成长册”。开学初结合主题班队会研究,我们开展了“我的成长册”系列活动1——“回忆这六年”。学生回顾了六年的小学生活,为成长册的制作活动打下情感基础。接着我们又围绕“整体策划”、“搜集资料”等进行了讨论。然后是每个同学利用空余时间精心制作。学生先进行资料的分类、挑选和编辑;然后动手制作材料夹,对选入的资料进行摆放、排版;再细心粘贴,并适当美化;最后设计封面,给成长册起一个名字,还可请老师、家长、同学为自己的成长册作“序”,当然也可自己写“序”。
为了解学生的制作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我们每个月都利用主题班队会进行展示。学期结束前,进行了最后的展览评比,颁发获奖证书,优秀的纸质或电子成长册在班内展出或播放,分享“我的这六年”成长喜悦。?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书香中浸润成长,而且使班级在带有“墨香味”的书香中实现和谐,书香班级文化也得到了完美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