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入杏坛的一线青年语文老师,理论知识的薄弱和研究意识的缺乏一直是我专业发展上的“拦路虎”。甚至,刚加入任校引领的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时,连“关键问题”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培育站推荐阅读书目《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一书,受益匪浅。我将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主要内容:梳理、剖析关键问题,助力教师专业生长
何谓学科教学关键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小学语文的教学关键问题?为什么在课程改革推进到现阶段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上述问题的产生是阅读这本书的基础。基于此,课题研究组给“教学关键问题”作了如下界定: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与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关于具体知识点的、琐碎的、零散的教学问题有着本质区别。并指出在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育各个学段中的教学关键问题是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内容有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是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学科核心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能力去探索学科与适应生活的教学问题,以及与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有关的教学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学关键问题”是立足于课程标准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问题,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除了厘清“教学关键问题”的内涵,本书还剖析了当前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困境,并概括为三个方面:理论表达与实践表现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由于教师教学研究用力点过于分散而导致研究目标不够集中、对于课程标准的态度有所减弱。并针对这一现状,提供四个理解“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的指向:
一是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核心教学内容。就语文学科而言,这些核心教学内容就是能够体现“语言文字运用”这根主线的教学内容。
二是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的关键能力,培养人文精神。落实在语文学科中,主要表现为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心理,指向发展人的语言和思维。
三是指向有效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生成素养—养成型的学习构架,教学设计更强调整体性、情境性和实践性。
四是指向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过程与结果并重。
这四个指向和课标中“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不谋而合。而本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是一种呼唤:回到课程标准上来。回到课程标准上来,首先就要回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上来。”这就要求关键问题的研究要回归儿童、回归基础、回归实践。
在这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中,明晰了本书着重研究的21个教学关键问题。用60个教学案例、213段微视频分析问题,通过案例示范研究解决策略,给新教师提供新的思考。这21个关键问题的梳理和学习更让我对这一内涵有了深入的理解,一个个案例也丰实了理论,更增加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实践的指导价值。结合实际教学,我详细研读了如何教授不同文体课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目标、如何开展口语教学、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学科关键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思考。
二、立足课标,培养核心素养
(一)阅读教学:课内学方法,课外重迁移
阅读教学作为中高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品味语言,习得方法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一书中更是分26个板块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解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文本、语言、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关注文本:从一篇文到一类文
不同问题的文章,其结构特点、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如现代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就以饱满的情怀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小说《船长》《爱之链》则用对话和艺术上的留白丰满人物形象;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秦兵马俑》则用准确严谨的数字再现人类文明于书本之上……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应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文体,联系之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把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进行迁移,从一篇文章衍生到一类文章。
(1)同文体的不同文章
但同一文体的文章,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在进行迁移时更应该引导孩子关注其特色。如五下课文《秦兵马俑》和六下课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同属于说明文,但是两者在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上就有很大差异。
《秦兵马俑》语言平实严谨,多用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等方法具体描写兵马俑,如文中“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这一段描写中一连串的数字“19120平方米”“近8000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14260平方米”“6000个左右”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俑坑的面积之大,兵马俑数量之多。在教学这类说明文时,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常用的说明方法,在同类文章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教学中,可以如此设计: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让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不同于以往学习过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严谨,如《埃及的金字塔》等,本文的语言形式上多处采用拟人手法,如“慷慨地给予”“发脾气”等,增强了说明对象的形象性,语言生动,富有吸引力。
(3)大量运用四字词语/成语,且出现很多专有名词。积累四字成语、关注词语搭配、体会用词的准确成为积累的重点。
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引导:
这一部分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读读第2小节,把你的发现批注下来。
学习一篇文章后,回顾迁移一类文章,在类文间还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通过这样的迁移,逐渐掌握某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2)同内容的不同文章
除了同类型的文章,还可以比较同题材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利用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六上课文《钱学森》的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感悟钱学森面对美国政府威胁,坚定回国的情怀时,补充了一段文字资料:美国政府为阻止钱学森归国,采取的一系列语言或行动的措施,使学生感受到钱学森“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人生情怀,感受到在他心里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止不了归国的路,包括武力威胁。
2、关注语言:从学语文到用语文
除了文本本身的特点,许多文章本身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投射到语言上,也区别于一般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如何体会这些特殊的词汇,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联系我听的邱俊老师在江苏省第十九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中执教的《腊八粥》一课,我有了一些浅见。
邱老师在课堂上十分关注对字词的解读,既关注到了有湘西特色的有“乡土味儿”的字眼,也注重挖掘字词背后的情感。
如:“白胡胡”、“白胡胡、碗盏、上灯、花生仁儿面东东的、赤饭豆害水臌肿”这些词都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课堂中,邱老师结合文本情境和学生生活实际,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
对于一些“与众不同”的词语,邱老师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在讲到“出出进进”时,引导学生关注平时的用法“进进出出”,反复咀嚼体悟,从词语的细微差别中,体会到“八儿”出了还想进,反复如此,都是因为腊八粥对他的诱惑,一个贪吃的孩子形象被勾画得淋漓尽致。再如:讲到八儿的着急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一个词“松劲”,先让学生自己说说什么叫“松劲”,再引出“松劲”是作者沈从文家乡湘西的方言,紧接着让学生用无锡话来说一说“一点劲也没有”,最后启发孩子“家乡的话,听着就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像这样的方言在文中的字里行间还有很多。”把字词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课堂行云流水,自成一体。
课堂中邱老师选择了学生极易写错的生字“唾”进行教学,不仅强化了这个字的笔顺:撇,横,先写一竖,再写长横,然后写两短竖,最后是两短横。还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字分开来读都是第四声,连在一起读时第二个字变成轻声”。
多种形式的字词教学,融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学语文,更学会了如何用语文,实践了语言运用。
3、关注方法:用好方法成就好习惯
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该如何动笔墨?什么时候动笔?如何圈画?批注些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课堂上无形中渗透的学习方法。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中,要主动渗透“批注”这种阅读方法。如,五上课文《金蝉脱壳》中,在阅读蝉脱壳的情景时,就可以布置如下教学任务:

至于该如何批注,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渗透的,学习任务布置好后,教师“巡视”的过程就为教孩子如何批注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特殊的词语、特殊的修辞和其他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特色,也为感悟文本打下基础。在长程的方法渗透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知道该如何批注。而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迁移到课后阅读中,如:
(二)口语教学:创设情境,加强实践
本书中指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仍然存在重读写轻听说、重课堂轻生活、重独白轻交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的课堂中也有体现。在读完本书后,我对后期口语交际教学有以下设想:
1、营造生活化环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给予课本的课堂环境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活中实践的环境,而口语交际的训练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因此,每节口语交际课前,教师都应下足功夫,营造真实交际环境,或者把口语教学的运用落实到作业中,在课后进行反馈。
2、要“说”,更要“听”。
口语交际不仅要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而这无疑和倾听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而这种培养,也可以在常规教学中加以体现。如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后,相机引导“对于他的看法,你有什么不同理解或补充吗?”学生回答时就会有的放矢,先指名上一位同学的回答中的优势或不足,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久而久之,倾听的习惯便能很好地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