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刘非非 韦宁 王立
[导读] 现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增加,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
        摘要:现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增加,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直接人际交往减少,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学校应该从新审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联合家庭教育,培养对学生阳光、自信和热情的品质,从而很好的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
关键词:新时代;问题学生;教育策略
一、引言
        所谓问题学生,即是精神以及行为上出现不道德的表现,例如校园不良、学习疲倦甚至抢劫,这些问题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一定的威胁。一方面是问题学生的品行不够端正,经常会有欺凌同学或者其他的恶劣行为,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人员会有所接触,而另一方面,其实问题学生智力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缺少学习的习惯以及动机,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大部分学校重视文化教育而不是道德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他们对学生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他们学习好,一切都会好的。因此,当成绩好的学生老师就比较热情,而成绩差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视而不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认可。缺乏自信、自暴自弃,当犯错时,老师们常常认为“一巴掌打不响,双方都有责任”,甚至反过来责怪受害者。
(二)家庭因素
        首先,在教养方面存在偏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寇宇教授认为,专制和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行为不良。在专制家庭中,父母经常粗暴地对待他们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孩子模仿他们父母的攻击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养成不良习惯,成为欺负他人,打架等专业户。在自由放任的家庭中,一些孩子变得无法无天和自私,因为他们的父母溺爱他们的孩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无视他人的感受。他们甚至以欺负弱者为乐。
        第二,家庭环境不和谐。受欺负/被欺负的家庭往往缺乏温暖,父母无动于衷,不参与孩子的生活,忽视孩子的感受,或者采取敌视和拒绝的态度,过度控制和约束孩子,或者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在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离婚或经常吵架。
        第三,家庭教育缺失或教育理念不恰当。许多恃强凌弱者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经常跟着其他社会人士“混”。最后养成不良习惯。
(三)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大家都比较浮躁。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为了小事不断的发生争吵,严重的情况,是将争吵上升至打架行为。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受到这种不健康氛围的影响。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和游戏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元素,将不良行为变相的进行了美化以及宣传,使得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尤其近几年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游戏充斥着整个网络,吸引着众多学生的目光,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比较弱,导致其沉溺于网络世界,思想被各种网络游戏里面的不良画面控制,加之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最终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三、新时代下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合作教育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成才道路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暴力。首先,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智慧教育第一”和“表演崇拜”的教育观念。其次,要改革以考试为中心、以考试为唯一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重身轻心、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良好道德品质、品格和情感培养等教育误区。

通过组织学习、风格、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成功的快乐,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德育观。当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不符合既定的道德品质标准时,如果用既定的道德品质标准来彻底否定他新的道德品质发展状态,就会导致道德教育的封闭和预防,而不是积极大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创造新的生活。我们要充分重视德育目标的方向性、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我们决不能采取陈规定型和片面的教育方法。学校应采取简单深入的方式,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爱国主义、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第三、建立德育网络。有必要建立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的道德教育网络。要通过定期的家长联系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应建立家长学校,根据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应加强与社区、青年工人和妇女及其他组织的联系,形成由学校领导、全社会管理的道德教育网络。
        第四、丰富德育形式,加强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应该组织和开展一些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通过创造一个真实的、具有感染力的道德情境,提升学生的个人道德体验。注重环境改造,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干净、美丽、有良好校风的校园,置身于一个和谐、快乐的集体,沐浴其中,陶冶感染,逐步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第五、消除教育中的不良行为。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成才观,尊重学生,尊重全体学生。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杜绝对学生的体罚和挖苦讽刺等不良行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缓和师生矛盾,对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学生的成长更加幸福。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们理性的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培养孩子拒绝诱惑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贪小便宜,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家长不仅要重视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对他们的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的教育应该有底线,教育孩子遵守法律法规,并指出违反法律法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平时利用小事情做好孩子的遵纪守法教育。此外,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与孩子多沟通而且是平等的有效沟通。如果自己的孩子接触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应该教会孩子理智的去面对,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
(三)发挥社会对青少年监督作用
        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年龄比较稚嫩,做事情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或者遵从内心的想法,对事物缺乏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降低学生“误入歧途的”的概率。比如说网吧,可以建立实名制上网或者开辟一部分未成年网络区域,既满足了其上网的欲望,又可以控制其上网的时间,并其良好的网吧环境也可以避免学生受到一些成年人上网不良行为的影响。再比如说游戏公司,应该对网络游戏注册进行实名制,借此对网络游戏的时间进行控制。还有近几年比较火的直播、小视频,为了避免发生学生私自打赏的行为,应该规范直播平台,对于异常打赏行为进行监控监督,发现异常打赏及时冻结账号。
结论:总而言之,对问题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社会各界,要时刻保持理智的头脑,明确自身的责任,对问题学生不要有任何歧视,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总结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更新教育理论,很多个性化的手段,也可以运用到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最关键的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都参与到教育中,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教育体系,让问题学生得到引导和转化。
参考文献:
[1] 郝晶, 杨晓. 问题家庭背景下的问题学生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下, 2009, 000(003):P.108-108.
[2] 郭文章. 新时代下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中外交流, 201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