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三年级《日记讲评》课为例,从理性批改、条理呈现、融趣于理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理趣交融,让习作指导呈现鲜活生动的样态:学生主体最大化的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知识的习得以结构化的方式得以清晰呈现。
【关键词】习作指导 日记讲评 素材 结构化
引言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起步阶段的习作重在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唤起我笔写我心的意识。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2就是写日记。从教材提供的例文看,写日记也是要求聚焦一件事来写的,这就要求学生由原有低年级散点的习作状态过渡到用一小节集中写一件事,实现习作思维上的转变。进行一次理性的有聚焦的《日记讲评》课便是我试图促进学生习作思维转变的尝试,下面具体阐述我的做法。
理性批改,聚焦“活”素材
一个周末,我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一篇日记。第二周周一,我对回收上来的每一篇习作进行了仔细批改,并在批改过程中对习作中出现的鲜活生动的素材进行了聚焦和分类。
同时,我还对每位学生习作中的好词佳句进行汇总,对典型错误进行汇总,有语句不通顺,有人称代词使用不当的……这些都是选取学生习作中的原始素材。有了这么多素材,我进一步分析这些素材背后的规律,思考如何把这些素材在课上进行合理充分地使用,促使学生在习作讲评课上以一种不枯燥的形式习得写作技巧,进而真正能认识到自身日记的问题并进行修改。清晰而不枯燥的习作讲评课成了我教学设计的定位,若想清晰,就必须要从诸多素材中进行筛选归类,聚焦典型。
条理呈现,分析“活”素材
我先将学生习作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三方面归类:1.通过关键词写出不同的内心感受的;2.关注连接词的使用,句子之间连接很流畅的;3.事情写得比较具体的。这样的分析与归类,令老师对讲评的重要一目了然,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对好句子到底好在哪里的清晰的结构化认识。同时,我也对典型问题进行了归类,梳理了学生习作中错别字、关联词语运用、人称使用等五种“病症”。
融趣于理,激活习作讲评
整个《日记讲评》课堂中我设置了闯关式五站,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讲评的积极性,同时每一关的内容呈现均是归类版块式的,便于学生对习作的问题与修改技巧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也降低了修改的难度。融趣味于理性的讲评环节之中,让知识点能深入渗透学习活动中。
第一站:事件箩筐
在该环节中,我首先是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结合上述列出的习作素材进行导入:“上周,我们写了一次日记,小朋友们的日记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瞧一瞧!有班级生活中的新鲜事儿和囧事,也有放学后发现的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儿。这些事情中你很想了解哪一件呢?”学生看到ppt上呈现那么多有意思的素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参与互动非常积极。我继续“煽风点火”: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分享与学习,有更多的小朋友能将自己的日记修改得更精彩,争取登上第二期班报,让大家都能读到你的文章。”通过修改进而能够在班报发表成为了我向学生抛出的一种最高褒奖,也满足了学生渴望自己的习作被分享的希望。在点燃学生热情的同时,我又抛出一个理性的话题,通过资源呈现引导学生聚焦如何从多件事写一件事。我先请同学说说以下这段文字中写了几件事。
例1:今天,放学回到了家,妈妈给我煮了鸡蛋面条。我觉得妈妈煮的面太好吃了。我对妈妈说:“妈妈!这个鸡蛋面条里有没有放盐和味精呀?”这时妈妈回答:“放了呀!”我说:“哦!”我吃完以后我就去写作业了。我写完以后,我就去给妈妈一张我亲手做的贺卡,她高兴地说:“谢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而总结:“这次习作中有6位同学就像例子中这样,写了好几件事情,老师在读的时候看不出他到底要重点写哪一件 ,我们只需要写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可以。”
第二站:慧眼识“珠”
我以“有这样一些同学……”的句式将上述三类好词佳句的作者一个个引出,请全班小朋友用响亮的声音喊他的名字,邀请小作者们朗读自己写的好词佳句,一共有20人次得到了分享的机会。
我觉得作为起步阶段,激发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哪怕只是有一点闪光点,我也将尽可能多孩子的好句子拿出来让他朗读,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喝彩。这对孩子后期的习作动力的启发和延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分类的好句呈现也是让学生捷成结构化意识的重要手段,便于以后有意识地积累。我将句子之间的连接作为佳句之一分享,也是考虑到三年级的孩子在连句成段方面呈现的薄弱之处。所以,从细处入手也是理性讲评的重要表现。
另外,我还通过个别修改、同桌合作修改等形式聚焦上述整理的五种“病症”,促使学生逐步掌握习作中典型问题的修改技巧。
第四站:再学一招
首先,通过呈现例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话中的提示语除了用“说”是可以变化的。
例1:妈妈说:“只要你数学考试考了九十八分以上,我就会在你的生日前几天给买小天才电话手表Z5。”
今天我一回家她就问我考了多少分,我说:“考了九十九分。”
妈妈说:“等你过生日就给你买。”
我说:“谢谢你,妈妈。”
接着让学生挑选其中一段文字练习改一改,最后,引导学生拓展表示说的词:讲、喊、问、答、吼、责骂、念叨、呼唤……还可以引导学生不用“说”字,写提示语;用目光、心情、动作写提示语。
第二,通过例句呈现引导学生认识到提示语位置是可以变化的。
例3:今天我刚到家,妈妈的声音就从厨房传了过来:“考了多少分?”
“九十九分!”我喜滋滋地回答。
“等你过生日就给你买电话手表。”妈妈走出来,赞许地看了我一眼。
我一阵狂喜:“谢谢你,妈妈!”
第三,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牛刀小试”。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观察情景表演后练习说提示语和说话句,注意提示语的变化。
对话描写是本堂课要重点训练的,也是学生习作中呈现问题比较明显的方面,在前期第一次习作中,我们主要练习了对话中双引号的正确使用和不同人物的语言区分。作为学习的延续,本堂课我重点引导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提示语的用词变化和丰富,共分为四个层次,一、将提示语中的“说”变成丰富的其他词;二、通过举例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情和心情来写提示语;三、学习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四、学生观察情景表演,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练说提示语和说话句。至此,教方法用方法的活动环节让学生主体得到最大化的锻炼机会,提高了讲评课的时效性。
第五站:作业延伸
从以下两段话中任选一段,用上今天学的方法,尝试加入对话描写,将它写具体。
例1:今天,我是值日生,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因为我想要它们快点长大,闻闻它们的清香。浇完花我就去扫地,让教室漂亮起来。最后呢,就是排桌子。
例2:晚饭后,我和爸爸到足球场上去踢球。比赛开始了,经过一些波折之后,5比5平局。接下来开始点球,经过一些波折之后,4比5,我开心地笑了。
这两个例子也是来自于学生日记中的真实素材,这份作业主要考察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将事情写具体的方法是否掌握,下一次讲评作业的过程又将是一次方法的再次渗透。
结语
综上所述,本堂课的“理”体现在遵循学生已有年段习作水平的规律,体现在对学生习作呈现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有条理的归类呈现,还体现在课堂上活动环节之间的有层次推进。“趣”则体现在对该年段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尊重,对第一手习作素材的选择,以及课堂中采用的多种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有了这样的理趣交融,童真童趣也就在课堂中呈现,习作指导的课堂才真正鲜活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