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 张锦涛
[导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如今的信息经济,影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如今的信息经济,影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要求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越来越高。在旧课程体系下,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重视程度不足,必修内容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选修部分则出现“选而不休”的情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悖,而新课程改革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主观反应。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创新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 信息技术 创新
1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理念最核心的部分是关注人的发展,教育者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整个过程,不再以“考试”当做判定学习者的唯一标准,尊重学习者的独特性,认同学习者之间的存在差异性但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在课程设计的目标上,教育者摒弃仅关注知识技能掌握的教育方向,实现学习知识的过程、体验和方法,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的“三位一体”。在新课程的内容设计上,更加注重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对传统教育课程批判性地保留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注入时代的内容,立足实践,并且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起来,尽最大努力展现知识的“全貌”。
2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受到了重视,但学生缺少在学习过程中仍缺少思考,缺少对信息知识系统性掌握,学生在生活中对信息知识、计算机基础操作运用较少,知识缺乏实践应用,而教育者缺少对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的着重培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效率低下现象:有的教学模式过于浮华,致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后的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达预期;有的课堂采用小组讨论的课堂模式,课堂上全员参与,实则是少数优秀学生包办课堂成果的汇报,真正达到课程要求的学生少之又少。
3.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
        素质教育理念对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并不再是简单地建立对信息技术感性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从根本上重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掘以往教学的“痛点”,在教学创新过程里从信息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合作学习技巧、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从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理念上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进行创新。教育方式上可结合问题情境教学等国内研究信息技术的课堂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当下学生的兴趣点制定教学方案,在教育目标和理念上,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对信息知识的初步了解并建立自己知识体系,且能熟练掌握、可独立使用与学生当前阶段相匹配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为下一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4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创新研究
4.1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结合实际教材的内容和班级情况,发掘以往教育活动效率不高的“痛点”,引导学生基于课堂学习内容去思考、探索更多多媒体的使用方法。比如在教授《制作生日贺卡》的部分时,创新问题情景,提出制作要求以激发学生思维发散和关于创新的思考,达到对课堂中所学文字输入、画图等基础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轻松引入知识点,由此同时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


4.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以及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教学活动坚持自主探索为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中会创新设计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等模式,并结合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部分基本模式,如使用多媒体自主学习、线上协作学习、鼓励学生组队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下差异化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等。如,在编辑贺卡时需要学生思考贺卡主题,除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反映在作品当中,在总体任务设置具有一定层次性、实用性,当中包含一个具有难度系数适中的任务作为学生的创新驱动。在自主掌握或小组协助等的形式下进行画图软件制作贺卡画面、插入文本的步骤等知识点运用的基础上,加以对新知识点的探索和内容的创新。
4.3建立教学评价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学生的作品中的个人作品采用主题设计、内容表现、多媒体运用等作为评价标准,团体合作则从合作学习技巧上进行评分,并使用教师现场点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评价等多维度的评分形式。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导学生的意志、情感等内生动力体系,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提供精神上的鼓励。
        教师可在观察学生作品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知识掌握程度等,从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则可以实现交流评价、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氛围。观察学生交流和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对教学设计进行实时调整,反馈得到的信息融入新的教学设计当中,使教师能在创新教学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控。
结束语
        生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扎实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会越来越重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研究是相当必要的。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研究是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学方式、教育途径以及理念等方面开拓更贴合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礼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探析[J].科技风,2020,(9):53.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009049.
[2]侯淑萍.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11):168. DOI:10.3969/j.issn.1004-8502.2018.11.119.
[3]吕艳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7):66. DOI:10.3969/j.issn.2095-4751.2018.37.065.
[4]钟昆.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41):120. DOI:10.3969/j.issn.2095-4751.2017.41.119.
[5]郭秀霞.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1):93-94. DOI:10.3969/j.issn.1004-8502.2017.11.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