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让学生做小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48要思考,不要死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君志
[导读] 今天我读的是苏老的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
        今天我读的是苏老的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看到题目时,我不觉轻笑了。在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课上,我检查学生掌握本单元短语时,有个短语是:曾经在一次测验中得满分:(get  full marks on a test once),当时我站在一个女生的面前,听到她以一种毫不懈怠的声音重复这个短语大约有20几遍了,接下来我在提问中给这个女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英语。
        他经常在考试中得满分。
        He often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a test.
        正确答案是:gets full marks on
        但她给出的答案却是gets full marks once
        看到这样的答案,我不禁轻笑了,想说句话(怎么这样啊你?)可犹豫了一下,我没说出口。原来,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忆这个看起来很长的短语,但唯独没有动脑思考。   
        下了第二节课,我把这个女生叫到面前,给她讲解了这个短语,听完我的讲解,她舒心的笑了,看着她的笑容中略带着的一点点尴尬,我的心情突然变得很糟糕。一个如此简单的短语,只消稍稍动脑思考一下,就能记住,怎么会在运用中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现在联想到苏老的这条建议,我幡然醒悟了:
        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正是基于此条建议,在接下来的英语课堂中,只要是习题讲解课,我就会让学生尝试着在小组中讨论,让组员之间互相讲解做过的题目。然后请同学们轮流到讲台前面做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讲解试题。
        还记得一次学校课堂大比武中,我在课堂中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过讲解试题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学生1:All the students ____Li Hong ____going on a picnic this Sunday because she has to look after his sick grandma.(选择题)
A.besides; are B.except; are C. besides; is D. except;is
        学生对本题的讲解:考察介词辨析和主谓一致。句意为“除了李红外其他学生都去参加这个礼拜天的野餐,因为李红要照顾生病的奶奶。”besides除……还有(包括besides后的事物);except除……之外没有(不包括except后的事物)。根据此句的后半句“because she has to look after his sick grandma”可知不包括“除去”后的内容。

又因为此句中的主语为All the students,所以谓语动词应该用are。故选B。
        学生2:?Lily正忙着为数学考试做准备。(完成句子)
        ?Lily is ______  ______ for the math test.
        学生对本题的讲解:对照中英文句子,可以看出,两个空格上应该填写的是忙于准备,准备做某事是prepare for ,忙于做某事为be busy doing。根据句子的整体意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时态为现在进行时,现在进行时的结构为be doing,因而本题的答案为:busy  preparing。
        学生3:王奶奶如此好,总是特地帮我们。(完成句子)
        Grandma Wang is so kind that she always _____  ______of her way to help us.
        学生对本题的讲解:对照中英文句子,可以看出,本题旨在考察词组“特地做某事”,go out of one’s  way  to do sth. 由于always这个标志着时间的副词,本句应该为一般现在时,又因为句子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所有应该用go这个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因而正确答案是goes out。
        听完学生的精彩分析,所有的师生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讲的太好了,第一题选择最终答案的理由非常充分,并且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每一个选项,做到了真正的完美。第二题学生从词组入手,分析了两个要用到的词组,分析了这句话的时态,最终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第三题学生从词组入手,结合句子主语的人称与数量的变化,得出题目的正确答案。
        从学生对两个题目的详细分析,我看出学生的做题思路很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适合给出的题目,做为老师的我在心中默默地为他喝彩。赞一个。没想到的是,接下来讲题环节中几个学生的展示更加精彩纷呈……
        本来那是一个常规性的课堂环节,但是那节课之后,很多领导和教师都来向我取经,问我是怎样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培养成小教师的。我在高兴之余,更多的是反思自己。
        尝试让学生做小教师,是对知识思考之后的最深层次的运用,它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思考之后达到记住会运用的目的,而是达到牢记运用之后将知识反复思考,给其他人讲解的层次。这样深层次的对学生的训练必然使学生的思考层次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也正因此,我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总会大胆地放心地让学生相互讲解错题、难题,不到“最后关头”:(学生实在讲不明白时),我绝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做既解放了教师,又提高了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一言以蔽之,思考是学会知识的必由之路。思考是保持记忆的前提。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苏老师说过:要思考,不要死记。爱默生也曾经说过: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爱迪生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更将思考的重要性阐释的深入浅出。所以,老师们让我们都来做善于思考的教育者、学习者吧。老师们,让我们经常尝试着让学生们做一次小教师吧,高层次的思考,必然会带来学习的扎扎实实,必然会为我们打造坚实的各科知识的基础,请永远记住这句话吧: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