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表可以化“零”为“整”,有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完成图表题目。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通过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高考中完成图表分析题目上有所突破。高中学生首先应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再逐步增强图与图、图与文之间的转换能力,切实把握知识的迁移。
关键词:生物新课标;识图能力;读图能力
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特点,更具有概括性强、蕴含信息多、简单易记、文字无法替代的特点。因此“识图”成为学生学好生物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图的观察仅仅停留在表层和感性上,而缺乏对图的深层和理性的思考,学生读图、识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1多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图表
教材中的插图在作为文字内容的直观、形象补充的同时,通常是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强调、浓缩、升华的一种高度概括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感官,通过看图、说图、默图等形式训练自己对插图的敏感度,提高识图和读图能力。
1.1看图。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区分各种插图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形态结构模式图时要注意图名、各部分名称、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并要求学生强记;学习生理过程和基本原理图解时,以动态的观点,发挥想象力去观察图的发展变化,理解图所要表达的内涵;对于一些相似的图,则引导学生找出共性和个性区别记忆。其次,在讲解图解时善于培养学生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习惯,突出图中的知识点和辨析图示的方法要点。对于一些推理性较强的插图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分析、判断,如遗传图解。
1.2说图。即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图文转换能力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本人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讲图,特别是在复习的阶段,在讲图的过程中发现,说图能对学生的疏漏及时给予启发,也能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所以,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整合能力。
2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2.1看图识图法
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是识图重点。在讲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时,指导学生抓住双层膜这一重要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非常重要。
2.2实物识图法
我拿出显微镜结构图和植物花实物图引导学生记忆。在大屏幕上打出两个结构图,用显微镜实物和植物花实物图,并讨论对这两个图出作答题。通过思考如何出题,学生必然会对该图的知识点加以记忆,而且印象深刻。
2.3绘图识图法
有些插图能全面考核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因此在识图的同时,要训练学生绘图。绘图时要提醒学生,生物图与其他图不同,一定要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如讲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后,要求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并在图上注明各部位名称,同时请二位同学,在黑板上每人绘出其中一幅图,引导学生边画边记,按层次画按层次记忆。绘完后老师与学生一起点评,找几位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图出一道题,让学生回答,这样记住了结构名称又记住了相应的知识点。
2.4模型识图法
在讲DNA的双螺旋结构时,我选用了DNA模型帮助学生记忆这个图。把学生分成组,每组同学研究一个模型,互考互问,最终达到耳熟能详。
2.5根据文字叙述绘图
在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课时,要求学生按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作用过程,结合自己的理解记忆,绘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理过程示意图,达到图文转换能力。要求这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考,互相问,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3平时练习时多做图表分析题
课本中的图表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达到上面所说的分析和总结能力,还要经过刻苦的训练。教师应平时精选一些图表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答题,使学生在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得到一定的训练。同时,要让学生感到学图有所成、学图有所用,从而能够从插图学习中尝到甜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例如曲线图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有的是可以从图中直接获得的显性信息,有的是不能从图中直接获得的隐性信息,需要学生去挖掘信息。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曲线图,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经过信息处理综合分析后才能解答的题型,学生最没有把握,因为此类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甚至有些学生根本看不懂曲线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选定典型的曲线图进行剖析、深入分析,改变学生解读曲线图能力弱的问题。
4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4.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4.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中,要注意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更好地为生活实践服务,并解决人们在正常的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之后,我通过图片指导学生认识,细胞壁、原生质层、液泡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结构,并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以及操作方法。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又得到了利用,并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丰富了智慧,提高了识图能力。
5多引导学生画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能够比较直观体现概念之间关系的图示方法。题型一般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学生自己将相关概念通过一些内在联系绘制成概念图呈现出来;另一种是概念图的框架已给出,要求学生将相关概念填在相应位置。
5.1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它能将抽象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之后联系起来,从而取代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获得知识,这恰恰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2概念图的绘制步骤
(1)列出概念:认真阅读相关知识,一一列出具体概念。
(2)分清概念层次:对列出的概念进行逐一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拟定出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
(3)建立连接:用连线把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一般是相邻层级概念间的连接,也可建立交叉连接。
(4)注上连接词:建立连接后,针对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认真提炼出连接词,连接词必须是最概括、最简短的词语,最后标注在连线旁边。
(5)反思与完善:对初建起来的草图进行回顾、梳理、完善和反思。
6结语
利用图表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是一种最经济,现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在生物教学中用图表可直观地将一些抽象的、立体的、动态的知识点、内容展示出来,化无形为有形,化隐蔽为直观,而且学生在记忆、复习时不需死记硬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对激发学生的识图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常青.生物教学中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J].新教师教学.2017(10).
[2]张耘生.中学生物课本教材插图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