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读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姜云凯
[导读] 高中生物教材中大多内容都用“图”或“图群”表示
        摘要:高中生物教材中大多内容都用“图”或“图群”表示,将信息承载于图中,文字描述相对精炼。因此,通过读图、析图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本文正是基于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为目的,以理论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出优化高中生物读图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读图能力;教学策略
        “读图”将生物课程变为一个有艰辛但更有快乐,有知识但更有思维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既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提高生物成绩,
让学生真正体会“快乐读图”“轻松学习”!
        1比较读图,寻找异同
        比较读图,指的是学生可以将教材中出现的几幅同一个说明的插图摆放在一起来读图。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在这一章节里,有一个知识点是关于精子的形成过程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从生物学原理上讲,精子的形成过程是从一个精原细胞复制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接着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同源染色体分开,然后经过一次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接着再由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分开,经过第二次分裂后,形成四个精子细胞,最后形成四个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从一个卵原细胞复制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同源染色体分开。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在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着丝点分离,染色单体分开,其中,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为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而一个极体就分裂为两个极体。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的形成路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别性,比如起始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就由精原细胞开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则由卵原细胞开始,在第一次变化后,前者是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后者是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通过抓住这些异同点来读图,学生就能够直观地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比单纯记忆文字更加高效。
        2带文读图,图文互融
        带文读图,指的是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以文字带入的方式来阅读,通过图文互融的方式更好地辨图与解图。仍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在讲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时,教材里分别绘制了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图像,这些图像形象地展示了染色体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形状,但如果脱离了文字,学生单纯地看图则比较难理解其中的意思,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教材里的文字说明来读图。比如,在间期的时候,染色体是呈细丝状状态,因此图像绘制的是一条波浪线,然后每个DNA分支经复制后数目会加倍,因此图像绘制的是两条交叉的波浪线。间期的特点就是合成了大量的蛋白质、时间比分裂期长很多以及细胞有生长。接着看前期的染色体,它是由丝状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排列散乱,并且出现了纺锤体、核仁以及核膜逐渐消失。因此,绘制的图像是由两条交叉的波浪线转变成一个类似于四花瓣的图像。与此类似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染色体中期、后期、末期的数目、变化规律及其特点来阅读它们的图像。带文读图,图文互融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字,在理解文字的过程中更好地借助插图于脑海中构成场景,以提高知识的立体性。
        3借载模型,由虚转实
        借载模型,指的是学生在读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形象、生动、具体的模型,帮助学生将书面上的插图转为或是立体,或是动态的一种模型。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中的《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这个章节里详细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教材中增配了非常多的插图来描述这几种细胞结构的基本结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或者采取微课教学方式,选择以动态立体的方式来呈现细胞的这几种结构及其蕴含的各个知识点。比如,动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包括:叶绿体、液泡;高等植物没有的细胞器:中心体。如果用视频的方式,那么教师可以点击放大、慢放、定格等镜头处理方式来帮助学生一一理清这些知识点,这样的方式就好比把教材中的若干张插图合并成一个动态图一样,不仅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自行绘制出这些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深刻识记的效果。
        4绘制图形,由旁到己
        绘制图形,指的是学生通过自行绘图的方式,将教材中的插图转为建立在个人理解之上的信息表达方式,它是一种由旁人延伸到自己的方式。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中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讲解到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知识点,在细胞结构里有细胞核、细胞液、细胞壁、原生质层(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在验证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时,教材中用插图的方式来辅助说明了一个验证构成,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细胞膨胀;当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吸水平衡。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用更加简单的方式,比如以某几种简易图形来分别代表细胞液和外界溶液,用箭头来表示细胞的吸水或失水等,当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简易绘制出插图时,这表示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绘制,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读图与记图。插图是高中生物教材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它相比较于文字、公式而言,以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来说明、概括、突出、总结了生物知识。从逻辑记忆的角度上看,图形的识记程度远胜于文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读图、带文读图、借载模型、绘制图形这四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看图的过程中挖掘与掌握图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构成一个文字、插图、公式三位一体的生态生物学习系统。
        5教学方法多元,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
        许多理科学生在学习生物只重视生物知识点,既文字部分,觉得生物只要考前背一背就可以,进而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利用课本上清晰的图片,结合图片逼真的色彩,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图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基础知识更好地分析图形,两者相辅相成,实现生物的快乐教学。当然这就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问题导学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带着问题,由浅入深,找出图中信息的内在联系和基础规律,能有效增强读图的目的性和效率。例如,必修三“免疫调节”中,“体液免疫示意图”的信息量很大,学生初次见到此图,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能带着问题读图,就能有得放矢:体液免疫与哪些细胞有关?这些细胞中的联系是什么?除了细胞,体液免疫中还涉及哪些物质?带着这些引导问题再去读图,学生就有更强的目的性,能层层深入,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又如,在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的方法,把该过程动态、连续、直观的展现出来,缩短学生思维上的跨度,加深静态平面图的认识。
        6结语
        生物读图课堂是心灵跃动的知识家园,是学生成长的生命驿站,教师应架设桥梁,连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个纯美的心灵世界里耕耘、播种、浇水、采摘……让生物读图在回归中感受快乐、质朴和精彩,在回归中找寻自然、和谐和优化,还教学之真实,还课堂原生态。
参考文献:
[1]杨洪金,许明.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生物学教学[M].上海: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5.
[2]王利民.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教育学,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