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蔡琼凤
[导读]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摘要:“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吉·希特早在《教学的艺术》中已明确表示:“艺术化”一词在语文教学中已不陌生,为打破传统机械化学习的单调、枯燥与沉重,在师生之间架起和谐合作的桥梁,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学习的天堂,无疑需要将音乐、绘画、视频、表演等艺术样式融入语文课堂导入、新授、板书、记忆等环节中,通过创设情境唤醒想象、运用艺术联姻激发兴趣、运用艺术手段加深记忆与升华情感,构建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轻松与快乐。
        关键词:艺术化;艺术化语文;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外,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与爱好,单纯的死记硬背无可置疑是难以培养语文中隐含的人文素养。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艺术化的手段与方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巨大平台,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
一、“艺术化”与“艺术化语文”的诠释
   “艺术”指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等。“艺术化”一词已成为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词语,指某个与艺术没有明显相关性的行业中,某种行为与手段,或某项事物,具有了艺术的特质,呈现某种艺术的状态。那么“艺术化语文”可以这样界定: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做的过程中,教师有机地介入文本、口播、制作、肢体等艺术样式,使艺术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多向互动、感悟体验、探究发现的目标,使语文学科具有艺术特性和艺术魅力的人文学科,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
二、“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与基本结构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六个要素。
(二)理论基础、功能目标与实现条件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开篇第一句话就把“教学论”界定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学的艺术,已说明前人已把教学和艺术融为一体。现今国学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高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作为与艺术为一体的学科,在语文学科中运用艺术化手法与方法渗透美的教育,实现间接改进美育教学无疑是较好的途径。
    “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功能目标为在艺术化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轻松、快乐、生动的课堂里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自身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与得到情感升华,学会语文与艺术相结合从而实现课堂生成效果。“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条件主要包含三点:教师采取恰当艺术方法与艺术语言相结合创设情境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艺术提高语文的能力与修养——时空不限于教室。
(三)“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建构
        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个固定模式,而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变化。通过创设情境唤醒想象、运用艺术联姻激发兴趣、运用艺术手段加深记忆与艺术创作升华情感进行大致框架建构,形成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轻松与快乐。
1、创设课堂情境,唤醒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叙述故事、吟诵古诗词、观光写景游记,课堂开始情境的创设是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必不可少的艺术化方式,唤醒学生想象进入文章情境,与作者诗人同欢乐共悲哀,激发学生进入文字描绘的世界,借助艺术形式加上艺术化语言创设情境具有较强生成效果。比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导入,学生接触的关于春天文章和联想春天的人事景物不会少,而如何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想象,悬挂三只蝴蝶在黑板上,使用导入一段“春天野外郊游”视频,直观地将学生头脑中的零碎人事景物串联起来,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关于美好春天的情境,学生带着对春天美好的印象进入文章的阅读,而后引导学生进入盲童的世界想象她眼中的春天和感受盲童触摸蝴蝶的行动时,孩子们自然联想到开始看到的春天视频,闭上眼睛去感受春天,对盲人女孩的怜悯与赞美油然而生。
         又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新课伊始带领学生观看西游记“火焰山”片段,而后观看火焰山已缝隙中的“葡萄沟”视频,干燥炎热与绿荫葡萄形成强烈对比,学生已在对比联想中进入凉爽舒适的绿色葡萄沟情境中,带着想象去感受葡萄的“又多又好”。
2、运用艺术联姻,激发兴趣。
   从思维方式来说,课文中的诗歌、戏剧等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字转换为图形、转换成为有声有色的表演视频舞蹈无疑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甚至创新教材。比如教学《快乐的日子》,在六一儿童节这样乐的节日,歌声相对于朗读更能把学生快乐的心情表达出来,带着学生歌唱儿歌,点燃学生的兴趣,在歌声中学生想象的画面、感受到的喜悦超乎老师的想象,当我们引导学生说出花儿会对我们说什么祝贺语呢,每个学生跃跃欲试渴望说出心中的感想。生字是小学教学的重点,艺术化语文课堂为培养学生对祖国生字的喜爱提供了有效途径。如教学《葡萄沟》的生字时把课文生字浓缩成一首押韵儿歌“欢迎来到葡萄沟,就在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最好客,香梨蜜桃吃个够。登上梯田看碉堡,里面藏着好葡萄。”配着《掀起你的盖头来》的曲,教师模仿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边唱边跳,带领学生在儿歌与舞蹈中轻松学会生字词,同时也激发学生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新疆人民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文章从哪方面描写葡萄沟葡萄的“又多又好 ”。
    文学与艺术相通之处不仅表现在将文学作品借助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而且在文学手法上更是联系紧密。文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是文学的精华而较为陌生,文学中的白描手法在小学课文中时常运用。当讲解白描手法时与美术素描联系起来,出示美院附中材料库中学生《城南旧事》素描画,画面平淡、女孩眼睛线条不多而单纯而深邃,正如文学的白描,用笔不多,而人物心理神态十分逼真深刻。可见,运用艺术联姻,有效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运用艺术手段,加深记忆。
        板书不仅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重要是在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大篇幅句子、寥寥几个字词较难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而在板书《触摸春天》时采用简笔外框勾画出一只蝴蝶,《美丽的小兴安岭》简笔画大树书写四季特点,板书就活了,直观形象板书无疑让学生印象深刻。

        
       
        
        









4、借助艺术共鸣,升华情感。
        语文巩固练习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是背诵法、习题法,而对于诗文情感升华方面在习题中较难展示,在复习古诗词时,适当引导学生给诗词谱曲配乐,让学生在谱曲配乐过程中更好把握诗词感情基调,学生对诗词或激情或悲伤或平淡的体悟在音乐中得到升华与美的创造。有学生听完《静夜思》的歌曲后潸然泪下,艺术与文学的结合使得古诗所传达的情感更是娓娓道来。《画家乡》学习结束后学生纷纷拿起笔画下自己的家长并配写一段话,每个人都说自己的家乡与众不同、美丽无比。
(四)艺术化语文课堂中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
         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交往系统为温和型。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系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的反馈方式主要体现为教学的评价语言,当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创作时,教师用赞许的语气说:“你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反应给予的反馈是鼓励与期望相结合的。
三、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教学内容的艺术化需要教师采用“文艺”性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与情感体验。外在形式的“听、说、读、写”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在“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美化,无疑是艺术化语文课堂的重点所在。“听”与音乐的融合,“说”与表演的结合,“读”与歌唱的结合,“写”与绘画的结合,把单纯的文字叙述加入音乐、表演、绘画等艺术成分。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感与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更是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5-01.
2、《论艺术化语文的构建》.蔡伟.新语文学习期刊.
3、《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141
4、《艺术学校,语文教学艺术化的理论与实践》.房丹琪.2006.04.
5、《一般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李方.《课程.教材.教法》.2001.05。
6、《当代西方教学模式》.丁证霖等编绎.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