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刘香兰
[导读] 平静的湖水,在春风荡不起半点涟漪的时候
        主题词:焕发  活力  解放  时间  
                                  自由  生活化  快乐场所

        平静的湖水,在春风荡不起半点涟漪的时候,我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沉寂的课堂,在几十颗心脏同时跳动的时候,我却仍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我多想,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粒石子,让湖水泛起跳动的音符;我也想,在沉寂的课堂上,投下一粒“石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奏响生命的乐章。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不是一次教科书的更换,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面对这次革命,每位老师都应反思你是否还是“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你的课堂是否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一片沉寂,还连连赞叹:“同学们听得真认真!”新课程的教学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举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只有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其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这就需要老师彻底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面对这次充满智慧的挑战,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作为一名积极投身课改研究、实验与实践的教师,我在长期以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真正解放学生,给学生充分自由。
        在教学中,解放学生是走向自立创新之路的前提,教师解放学生是体现教师转变思想的重要标志。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做到对学生的彻底解放。还学生以生机和活力,还学生以童年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食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思考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课堂少一些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一份自由与宽容,多一份自信和勇气。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坐着发言,可以有自由的坐姿,对同伴和老师的发言可以高声喝彩,得到表扬可以手舞足蹈。因为我认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闸门才能充分打开,智慧的灵光才会不断闪现。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参与的机会。
        一位教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对学生说:“我们从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每一个动作,可看出他们面临困难,面临危险,无一丝胆怯,无一点畏惧,他们把生死完全“置之度外,把夺取战争的胜利,作为心中唯一的念头。”他的这段话说得的确精彩,只可惜出自教师之口,而不是学生之口,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出自学生之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甚至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听说读写,言行举止无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都被教师的提问和讲解挤掉了。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课堂主角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从教师嘴里省下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繁锁的讲解,不如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自己做一做实验理解得轻松。教学《蔬菜》一课时,不防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蔬菜,并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学生自然会去观察蔬菜的特点,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三、把课堂生活化,作业生活化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充分提示了儿童主动参与在儿童智慧思维、认知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就能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回归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所以,我们不防让“新”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我的教学中,常把课堂假设成“超市”,让学生都到“超市”中逛一逛,瞧一瞧,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说明理由。学生无疑对生活中逛超市很感兴趣,当“超市”进入课堂时,他们自然也会很感兴趣。
同时,我们还应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让作业内容贴近生活。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不是抄抄写写,死记硬背,就是浩如烟海,类型繁多的各类练习题,学生的作业内容与生活完全脱节,毫不相干,学生对作业也毫无兴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变革作业,特别是家庭作业,让作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学校所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对自己正在学习的知识的需要,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从而自然认识到今天在学校里的学习,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如学过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写;须背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作为学习收获展示给爸爸、妈妈听。这样,既巩固延伸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际生活能力。
        四、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课堂早已不是先生手持戒尺的学堂,而是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神圣殿堂,在这个殿堂里,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唱中学,在演中学,在画中学,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张扬个性的天地。在这一点上,我感触颇深,刚走上讲台时,总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捣乱,于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严厉”十足的教师,虽然学生也的确很“乖”,但自己也觉得自己沉闷的课堂非常无趣。接触新教材后,我试着把笑容带进课堂,把游戏带进课堂,把比赛带进课堂,把表演带进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却并没有捣乱,到那时我才深深感到,原来上课也可以如此轻松,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如此的快乐,学生身上竟有那么多的潜能。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课堂变成生命生长与成长的沃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新课程怎样教》
             《小学教育论坛》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