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了一些粗浅的观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整合 知识网络 情境 气氛 兴趣 效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高中数学固有的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等原因,常给人以枯燥之感,同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不少学生越学越困难,信心越学越差,有的干脆放弃。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呢?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
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因此,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既要注意讲授内容,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节奏、特色及自身情绪,又要密切注意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映,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对于课堂突发事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握好分寸,以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另外,教师在言行上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关心和鼓励,关注学生在数学及学科以外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地给予认可和赞赏,充分施展教师个人魅力,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喜欢老师转为喜欢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欲望,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去,进而提高成绩,达成良性循环。
二、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如:“函数概念”,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和联系。每涉及新的概念、定理,都要结合初中已学过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必须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即“临界点”),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特别是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例如:求抛物线y=x2上一点,使它到直线的距离最短。有的学生使用解析几何法,设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使其与抛物线相切时,切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小。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其他解法,有的学生会利用抛物线方程设出点P(x0,x02),再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转化为关于x0的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还有的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结合待定系数法求出切点的坐标。这三种方法将解析几何、二次函数和导数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再加上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另外,数学公式的识记过程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怕学的心理而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这时,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口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识记及运用公式。如取不等式的解集时的“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均值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同性为增,异性为减”等等,均能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导”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就能做到让学生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王常斌.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及其处理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3. 徐晓红.高中数学课堂笔记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4.王建林.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http://www.wmgz.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