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改的持续深入,高中数学的教学重心由注重对高中生知识能力培养转变为对其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高中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可以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借助数学抽象法,以及数学建模法得到较好解决,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前言:教师认为学生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会准确地找到数学规律。在练习中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正确的。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在题海战术的引领下,形成固定的思维,其思维并不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训练。在高中阶段,学生大多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对于世界的奥秘充滿着好奇心,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将一些实践探索的操作分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当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教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也要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中得到实际的发挥,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教师在教授《椭圆》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两两搭配,用铅笔、绳子等工具画出一个完整的椭圆轨迹。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然后教师可以给出相关建议,例如可以确定两个点(焦点)等等,在学生能够画出一个完美的椭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和动手操作,可以对椭圆这一个知识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纳、理解程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的方向。要达到这一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初步分析,提前认识到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思维方式做好应对、纠正准备。在课堂上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应善于选择那些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的问题,当发现学生原有错误思维时,为学生进行充分的讲解,刷新学生对于问题的新认识。通过对学生原有思维的纠正,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习惯。例如,在与学生判断“至少有一个整数既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一命题的真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整数0与整数1就满足这一命题要求,由此而判断出该命题为真命题,在解答此类命题时,学生要利用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这一关系进行转化判断,善于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强化思维能力
在当前很大一部分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学当中,作业的主体都是完成习题,然后由教师进行批改,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基本载体都是字符、字母、图形等,不论是其载体,还是内涵,都较为抽象。而如果缺乏长期的、固定的反思和回忆,那么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形成的数学思维,往往容易被智力尚处在发育阶段的高中生遗忘。而想要使学生真正地将知识内化,形成稳固的数学思维,就必然要求學生周期性地进行反思和回顾。具体而言,即针对数学知识体系、思维脉络、数学方法等要素进行周期式的反思和总结、对照。反思的方法较为灵活。举例来说,可以要求学生观看教材的目录,并由标题回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并且在每个知识点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将所有知识构造成完备的网络。同时,可以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利用图标、标志等形式,构造思维导图,帮助巩固记忆,并在小组之间进行思维导图的对比,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强化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了抽象思维。而这种方法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避免形成思维定式,在面对多变的题型和考法时能够灵活的应对,即强化其发散思维。
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猜想
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中,质疑和猜想是关键途径,教師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意识,提出疑问、大胆猜想,教师要给予学生的不同观点以尊重和理解,并且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图形的三视图”这一知识点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准确地构想立体几何图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物体构成进行猜想,并且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中提升其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能力。
五、对学生加强教学引导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加强教学引导,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看待数学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独立思考和探究中完成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引导中,教师要抓住讲解例题的机会,对问题进行仔细而全面的剖析,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思考,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几何例题中,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重点,题目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解决难度,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例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寻找条件、总结调节以及解决题目”这一思维方式,掌握正确的解决方法,进而完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结语: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非短时期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在教学中深入的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开展数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立斌,陈晓渊. 数学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