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 张超英
[导读] 传统教学模式的重构、有效引导策略的实施显得至关重要。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的重构、有效引导策略的实施显得至关重要。创设生活情境后,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此提高教学质量,使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起来,是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后续实践工作的推进才会变得异常顺利。运用生活情境十分有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能启发他们思维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运用
        前言:小学数学生活情境运用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将日常生活中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活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模式,以此应用到教学活动各环节中,贴近生活化是该教学方式的特点,而生活化突出的表现为简单明了、灵活趣味性及丰富包涵性等,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了解、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
        一、生活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生活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元素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氛围,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但可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元素的眼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探究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生活情境的导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根据具体情境进行思考,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提供有效方法的引导者。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属于关键的教学手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较为有趣的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在《重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一些道具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前,借助体重秤对全部学生的体重进行测量,再利用excel表格记录所测量的体重,并向学生展现数据,通过多角度对比的手段让学生对“千克”与“克”之间的区别加以有效区分;然后借助真实场景体验,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这类问题。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如:在《同分母分数》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中的动画功能进行教学情境设置,以动画片熊出没中的动画人物作为切入点,对以下场面进行模拟:熊大將一个西瓜分成3份,分别分给熊二和光头强,求光头强得到了多少西瓜,且用分数的形式进行呈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的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及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明了,达到教育方法创新的目的。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就完成任务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的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将情景中有关生活的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加法的运算时,向82+35这样的式子对学生来说就比较难,因为两个加数的数值都很大,很难进行口算,而且在进行加法运算时也很枯燥无味,学生并不感兴趣。这时,教师设置一个找零钱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凑整数的基础上找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很快的计算出结果,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应该有目的的将教学回归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计量单位的时候,教师口述毫升与升的差别学生并不一定能听懂,况且学生在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两个量杯,一个标有毫升的刻度,一个标有升的刻度,然后将两个杯子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不同,而只有明确了两者的关系,学生才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能够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
        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中,为最大程度提高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可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范围的适当拓展。如在小学一年级《加减法》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设置一个生活化情境。如,在“19+19=?”运算时,可以设置一个糖果店的情境,小红拿20元钱去买糖果,一个糖果一元钱,小红需要买一个糖果,则需要找给小红多少元钱?在班级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知识之后,可引导班级学生将“19+19”转化为“19+20-1”。通过加减法知识的融入,可以引导小学生逐步拓展思维,为后续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结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提升,不仅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能将所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在这之中,学生更能领悟到的是知识的重要性,如果不会这些数学知识,连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因此学生也会更加重视学习这件事情。教师在设置情境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一定要全面的体现教学内容,不能使学生出现片面的理解,更要在生活情境中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浅谈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9):212-213.
        [2]刘毓梅.探讨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5):12-13.
    [3]陈保平.利用生活情景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6(3):46-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