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杨珍
[导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操作平台,改进教学方法,寻求非标准的解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鼓励学生探索交流,在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例如在教学“商的近似数”时,我出了两道应用题:
        (1)一块铁重10千克,如果做一个零件要3千克铁,问这块铁至多能做多少个零件?
        (2)一条船至多坐6个人,25个人应租多少条船?
        我叫了一个后进生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答对了。于是我接着问:“你为什么第一道题用去尾法,而第二道却用进一法?”他说:“第一题多余的铁不够做一个零件,所以用去尾法,而第二题多余的人还要租一条船,否则人就会有危险。”顿时,全班同学马上醒悟过来了。从这堂课我得到了一个启示: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的。因此,在一节课中,只要数学教师围绕着这节课的知识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集中思维进行探索,必定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空前的发挥,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100-11的减法时,大多数学生都会从前一位减一作十加在本位上,但在实际中仍有一些后进生不会正确应用,因此我让他们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而且要又快又好。不出一分钟,一位学生就站起来说把100看成99,再把所得的差加上一,另一位说把100先减10,再减去1,顿时全班沸腾了。这两位同学的创新想法让全班同学触类旁通,这种减法从此也就很少有人再错了。
        三、构建学生实际操作平台
        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都希望有自我表现的空间,小学生也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努力构建创新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来培养创新能力。
        如“把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切成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而且要使表面积最大,应怎样切?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还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对于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一个相同的橡皮泥,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亲自切,班上的同学一定会切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最后让学生比较各种切法,学生一定会发现只有横截面是长为6分米、宽为4分米的两个长方体才是我们需要的切法,这样也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四、改进教学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教师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是创造者突发某种灵感,在创造者心中和脑海中产生的一种“顿悟”。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一条路长100米,甲单独修要20天完成,丙单独修要2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修,几天才能完成?只要题目一出,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列式:100÷(100÷20+100÷25)。于是我让学生说明算理,接着提问:如果总路程扩大3倍,其他的条件都不变,那么要几天才能完成?这时有一个学生大胆地说:“所用的时间扩大了原来的3倍。”这时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将路扩大到原来的5倍、10倍,让他们算算一共要多少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了规律:无论路程有多长,只要其他的条件不变,所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于是我去掉了工作总量,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下子就列出了式子:1÷(1÷20+1÷25)。这样的教法从疑问到联想,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创造思维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五、寻求非标准的解法
        几何图形具有直观的特点,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材一般采用标准的方法来教学,也就是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然后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但是我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来解答,结果有一个学生把准备的一个三角形沿高的一半剪开,然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于是我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剪?”学生马上说:“因为这个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这个学生就是运用了求变法,用非标准的方法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的。正是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学习数学也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不是为学数学而学数学。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我们在教学中切忌满堂灌,要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实验、猜测验证中去主动探索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如,在讲“圆锥的体积”时,我并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充分地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资源(沙子、事先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圆柱体的体积和圆锥体的体积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有的说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二倍,有的说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二。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用圆锥体把沙子装进圆柱体里,直至装满,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装了多少次。结果学生恍然大悟,马上说,圆锥体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这个过程的教学,我们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真实地完成了整个教学探索过程,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总之,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授,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是因为教育能唤醒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海红.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2]刘园园.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聊城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