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杨德礼
[导读] 小学数学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摘要:小学数学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以及提高自身所学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业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必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和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
        前言:数学作业设计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适当减少作业的布置给学生减负,但是作业仍然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策略手段。农村中小学相对于城市中小学来说资源较为分散,从某种程度来说部分学校地区甚至资源匮乏,因此作业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师针对于传统作业设计中的缺点进行改进,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个性化作业的内容与意义
        首先,巩固当日所学,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对下一步教学计划起到参考作用是家庭作业的意义与作用.给予作业个性化的功能加持目的是增强学生巩固与学习的兴趣,提出一个对学生学习情况差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次,具有灵活性、前瞻性、針对性、创新性、亲近性等特点,是互联网体验经济时代下与教育界结合的产物,也是未来智能教育的趋势.
        个性化作业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环境和学习沉浸度来布置不同的作业,以达成特定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形式
        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教师也可以设计分层次的作业,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个性化作业。不同层次的作业要起到一定的促进激励作用,要紧紧地抓住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并且教师也要注重更好的启发引导,而不是灌输,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个性化作业的布置中,教师也要体现出一定的生活实际特点,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进行问题的设计,结合作业的布置更好地锻炼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水平,帮助他们带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去理解并掌握数学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让小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索和发现深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于这样的一些个性化作业的设置,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的方向。因此,与个性化作业相适应的评价策略也要从学生能力层次、认知思维、策略特点等方面加以细化。
        (二)设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

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
        (三)作业内容要多元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为了使数学作业内容更加多元化,教师在对作业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多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进行,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体验,来尝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且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数学作业,还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其实都存在数学知识。当学生心中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后,有助于加强他们认真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决心。
        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但“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以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到家中自己掂量感受一下家中洗衣粉、白砂糖、牙膏盒、盐袋等等物品的重量,然后对比这些物品包装上显示的重量,最后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克与千克”的日记,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哪些东西需要用克作为单位,哪些东西需要用千克作为单位。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的,因此与教师直接教授相比,更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克与千克”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结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作业是检验学习情况的主要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作业设计应当是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师需要转变作业设计形式,从不同角度优化作业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理论结合实践,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祥.高中数学个性化作业案例设计分析[J].名师在线,2018(33):67-68.
        [2]贺黎黎.浅谈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个性化策略[J].农家参谋,2018(9):190.
        [3]李培寿,李庭仙.基于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8(18):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