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金娟
[导读] 音乐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普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主渠道
        摘要:音乐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普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进而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美育;激发兴趣
        前言:我国高度重视新课程标准并阐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提出音乐教学的发展对象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修养的核心是以基本的音乐素养为基础,即在新课标背景下,音乐课堂需要培养学生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素养,以此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对他们的美好品德、感情培养及自信心的树立产生积极影响,并逐渐通过音乐促使其美好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打造情境式课堂教学
        通过情境营造,充分带动学生情绪,营造一个欢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音乐是充满想象力的一种艺术,不同的乐曲有着不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因此音乐课堂的设置应根据其乐曲所描绘的不同情境进行布置,使得学生能够体悟到乐曲所传达的情感。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描述与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营造一个特定的情景和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作为一种声音与想象相互联系刺激的艺术类别,更是需要学生开拓思维,课堂上使用的方式也很多,可以分组自行设计编排音乐剧,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学会利用音乐的转变表达人物的情绪与心情,加深对音乐的思考。
        二、积极组织画展,提高美术能力
        组织画展可强化学生的相互交流,同时对培养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学校应当积极组织画展,鼓励学生以个人、小组、班集体等方式参与,可投多个作品。在画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大胆创作,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解决版面设计、文字、主题选定等方面的困难。此外,待画展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班级上的优秀作品挂在教室墙壁上进行展示,使学生受到美术作品的熏陶。例如,开展“校园生活”主题画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绘画校园生活,例如,早上晨读、跳皮筋、跳绳、打球、跳远、上课、早操、放学、上学、跑步、画画等活动的情景。在画展开展期间,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美术作品,分析作品的优点,了解各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以及不足之处。
        三、培养表现美的能力
        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歌唱时要有声有情,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然而唱歌时却严肃有余,有声无情,缺少表现力,关键在于音乐没有拨动他们的心弦。中小学教材歌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中外歌曲兼有,但各类歌曲都蕴含特有的情。这就需要教师探究音乐作品“情”的因素,自己先受到作品的感染,再认真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唱出情,最后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在唱游课中的歌表演,必须先有情地唱歌,在音乐声中培养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动中有美,美中有情,才能体现出学生表现美的能力,机械式的模仿动作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要激发想象,表现美,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允许而且要全面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性想象,正是这种想象,使学生能对原有形象的意蕴加以新的发挥和开掘。

在学生理解了音乐语言之后,应该启发学生广泛联想。
        如再一次欣赏《春江花月夜》乐曲时,让学生看着挂图,师生共同填写的表格,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从高图画中的景物色彩明暗、静动、画外音乐,进入再造性想象。学生由“悦目”到“赏心”,唤起对美的歌颂和创造,自己仿佛就在画中,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平静的江面,水波荡漾,波光粼粼,多么恬静的夜晚。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渔民满载而归,满船的鱼被月光映照下发出银白色的光泽,像白花花的银片。”一首好的乐曲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想象,唤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的美好。
        四、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创造美。
        如果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教学素材,期间有效融入一些美育教育思想与理念,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效果。
        例如,在《少先队植树造林歌》这首歌曲教学期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相应音乐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实际的学习热情,可以在导入这篇歌曲的过程中直接利用生活化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通过设计“小朋友们,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参与过植树活动呢?”“在植树的时候,一般主要涉及哪些关键的操作与步骤呢?”等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在他们积极思考和热情讨论之后,可以进一步设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植树的歌曲,大家想不想要学习呢?”这种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带领他们学唱这首歌曲,借助这种歌曲导入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充满激情融入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氛围当中,并且可以使他们将这些歌曲内容和日常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樂教育、美育教育也一样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回归生活实际,多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通过主动参与,发现生活的美好事物,进而创造美的世界,实现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比如在学习《春天的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感受歌词描绘的内容,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自感受天上的白云、田野里的花朵,亲耳听到鸟儿在歌唱,亲眼看到蜜蜂在飞翔,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在这种感染力极强的教学环境中,激发了学生来自内心世界的美学情愫,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力。
        结语: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期间,为了可以保證审美教育思想渗透的效果,可以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出发,注重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体会美育思想,配合生活化的音乐实践开展,从而可以不断地提升美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蕊伢.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式[J].新校园(中旬),2018(3):59.
        [2]王艳艳.浅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201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