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比赛误判下的青少年挫折教育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贺光炳
[导读] 体育运动比赛中出现误判是常见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误判原因、对待的态度等
        摘  要:体育运动比赛中出现误判是常见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误判原因、对待的态度等,在学校教育中借助体育比赛中的误判,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比赛;误判;青少年;挫折教育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开始追求跟健康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体育商业化提供发展市场,体育商业化反之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但体育商业化背后相应出现一些体育发展问题,最能体现的就是裁判在比赛中的不公正执法现象。
1 世界各竞技运动中裁判执法问题
1.1 裁判误判现象
        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整体表现非常出色,奖牌斩获无数。但在拳击比赛中,中国选手表现出色,当所有人认为吕斌晋级的时候,裁判却举起了对方的手,已经准备庆祝的吕斌对这个结果无法接受,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吕斌深情亲吻了拳击台后离开了赛场。在2017年欧洲冠军杯四分之一决赛,皇马主场对拜仁的次回合较量中,拜仁犯规皇马应获点球,裁判却视而不见,随后下半场皇马队内头号射手越位进球被判有效。NBA在步行者和猛龙的抢七大战里,具该场赛后报告中可明显看出,在比赛高潮的最后1分钟里,裁判先后出现了4次误、漏判,而前3次的判罚都有“主场哨”嫌疑,无形有利于在主场应战的猛龙。世界顶级比赛都有误判,何况更多的低级别和校园是业余比赛。
1.2误判出现的原因
         竞技比赛中裁判任何一个有误判嫌疑的判罚,运动员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到找裁判理论,还会引起现场观众的不满,压力逐渐增大。由于裁判执法水平不够,执法失误增多;还有执法环境不好应有的执法水平也难以得到发挥;导致裁判有公信力降低,裁判威严丢失。
        
2 公平竞赛
        游戏产生是由于人们业余时间增多,体育产生与游戏,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社会学家卡洛伊斯根据游戏的作用将其分成4类:竞争、碰运气、模拟、眩晕。竞争,是以竞争为内容的游戏。这种竞争是游戏人平等地参加,公认结果是公平的。国际足联公平竞赛准则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胜之不武或有失公平,胜利就毫无价值。公平比赛是运动竞赛的首要原则,参赛人公平,竞赛过程公平,竞赛结果公平,这样的比赛才是有意义有价值得。第四:眩晕,这是以追求眩晕为基础的游戏,以瞬间打乱正常知觉,或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产生心理恐慌为内容,使游戏人处于失神和麻痹状态,觉得现实已化为乌有。游戏的目的是娱乐,而体育本质上是锻炼身体,培养身体技能和素质。有人提出“错判更有魅力”的公平毒药,错判误判反而成了竞技运动的魅力,可谓荒谬。在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时代,我国必须提高对其关注且及时处理。
3 我国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及处理方法
        我国体育人口众多,但体育人口质量不高。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体育强国,要求我国必须对裁判的不公正执法做出整治措施,即组织公平的竞技比赛,提高体育人口质量,提高竞技比赛的观赏性,让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快乐的同时提高竞技水平。因此,对于裁判的误判,我国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治理。
3.1 提高裁判执法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裁判规则包括:裁判规则的完善与裁判执行的力度。一场比赛的顺利公平进行取决于裁判的职业能力水平。提高裁判的执法能力水平,首先在裁判考核上提高要求,从根本上提高裁判员的基本质素。裁判协会在每场比赛的裁判选用上要深入调查比赛双方与裁判是否有“历史纠葛”避免裁判的主观误判。“招商引资”吸引社会商业力量,开展更多的比赛,增加裁判的实践执法机会,在高技术水平的比赛上多启用年轻裁判,相信年轻裁判,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锻炼之余,观看世界各大型比赛中顶尖裁判的执法,获取直接经验,提高执法机智。正真做到公平公正执法,不受社会各不良因素所诱惑。

对于裁判员自己要积极学习裁判知识及有关裁判的法律法规,提高职业道德思想,奠定自身的知识基础。
3.2 完善法律及管理制度,维护裁判权威
         裁判权威作为在体育赛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精神力量,其影响力不只是来自于社会所授予的职务、权力、地位、身份等制度性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是这些外在的因素转化为个体裁判的内在素质。“复杂的法作为社会与政治制度的镜子”,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相应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加,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才能解决相关问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正走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现代科技进步,体育与健康文化知识的传播,体育人口不断增加,各体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随即也出现了各种冲突和体育发展问题,我国对此相应体育法律、法规必须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增强其操作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的各裁判机构,完善裁判管理制度,规范裁判执法权力。加强防范措施,杜绝裁判的徇私舞弊行为。落实裁判奖惩制度,加强裁判权力使用监督制度。在社会法制完善的基础上,只有裁判员真正的公平公正,严格执法,才能树立及维护自身权威。
4 引导青少年看正确对待这种现象
4.1 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这种现象的必要性
        要提高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体育竞争力,必须从青少年学生抓起。情感脆弱、意志力差、挫折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裁判的误判,会对他们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不仅困扰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还有碍到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为我国体育健康持续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我国必须引导青少年正确的看待裁判的误判现象即:进行科学有效的挫折教育。
4.2 在学校体育课堂中运用挫折教育
4.2.1 学校体育实施挫折教育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指11至18岁时期,大致在初高中时期。青少年处于儿童向成人过渡时期,是生理发展方面的第二高峰期;心理方面半儿童半成人的矛盾时期-心理断乳期。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引导青少年任务落到了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之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及其生动形象。且中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游戏对他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所以通过学校体育课堂进行挫折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4.2.2 体育课堂里进行挫折教育
        首先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体育游戏,精巧设计一些游戏困难和障碍,有意选择艰苦、恶劣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其次组织体育竞技运动比赛,相对于枯燥的运动,比赛是他们最喜爱的了。有比赛定然有胜负之分,胜利方通过获得成功体验之时鼓舞斗志、陶怡情性,失败方可总结失败原因为以后胜利积累经验;且比赛既能够增强团体意识,提高竞争性,又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但是要获得正真的挫折经验,大多是我们生活过程中某些无主观人为的自然经历。如果让学生得知所体验的是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而构建的挫折情境,将会出现两种不好教育心理现象:轻慢心理和反感心理。轻慢心理会降低学生在“挫折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而使学生消极被动的应付挫折的来临,让学生把“挫折战争”中经历点困难,吃些苦,当作是战争中正常的弹药消耗,不能获得真实的挫折经验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反感心理会使学生在“挫折战争”中产生抵触反感心理,且面对困难和障碍时出现退缩行为。体育教师在设置挫折情境的时候,必须做好备课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以及受挫折能力。体育课堂中,教师在学生面临重大挫折困境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而是在失败来临时心里被击垮,不能正视失败,那将永远失去成功的机会。
5 结束语
        我国对体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体育发展问题的治理,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我过体育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而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施行挫折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为我国体育的未来打好基石。

参考文献:
1、冯永刚,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失度”与“适度”,中国德育.2019.06
2、魏志成,简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当代体育科技.2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