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改革的深入施行下,教育的内涵也更加的多元化,教育的目标不再单单停留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之上,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好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成长为祖国和社会所需求的高素养综合型人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的培养加以高度重视,并在充分契合素质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的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以下本文将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较为重要的一门教学科目,具有知识量大、知识系统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得其法而显得非常吃力,学习效果也不甚良好[1]。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显著提升学习质量。与此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构建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来施行创新的教学引导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1.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
现如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施行,核心素养培养俨然已经成为了教育行业中的主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所谓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应用的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将其应用到高中地理学科那么核心素养即是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等素养。地理学科的这些核心素养能够全面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显著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成长为祖国和社会所需求的高素养综合型地理人才。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强化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从而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创新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学习。
2.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1主题探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属于地理学科的核心观念,同时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所在,所谓的人地协调观就是指人类和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地理观念,包含有认知力、判断力和理解力等。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地理问题,所以良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所在。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主题探讨活动的有效开展来良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我国西北地区如何进行荒漠化防治”为主题的全员课堂探讨活动。探讨内容包括出现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以及采用什么手段治理荒漠化等,与此同时,探讨活动需要分三步来开展。首先是让学生充分契合主题内容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教材、辅材、网络等途径积极的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然后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大家一起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讨。最后是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堂探讨内容的总结,同时教师给予其点评。
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契合教材重点内容的探讨主题,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和课堂讨论,能够显著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同时显著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2.2深入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2]。与此同时,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在讲解有关于西北地区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深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列举出有关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包括水文、地貌、气候等等地理元素。然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所列举出来的地理元素特点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和探寻这些地理元素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小组的讨论,学生们充分明白了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与众多地理元素特点都是息息相关的,如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从而出现干旱现象。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探寻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从而让学生更加客观、综合的对地理现象进行理解。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还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
2.3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应用多少知识,所以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为了良好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其在课外实践中进行有效的锻炼。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水资源的调研实践活动。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到学校周边的工厂、办公楼、居民社区等场所去统计调研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并制作出一张精准的统计图表。然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契合调研统计图表设计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最后在学生们设计出具体实施方案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到相关的场所去宣传该方案,从而有效践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主题。如此,通过这样一个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动实践过程中不仅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相关知识,还充分的践行了相关知识,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教师需要在素质教学改革理念的引领下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创新,从而采用主题探讨、深入联系、课外活动等教学手段来良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宪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06):177.
[2]章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