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张刘
[导读]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美术教师能够准确定位与把握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美术教师能够准确定位与把握,针对小学美术课堂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小学美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将会切实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前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某方面的学习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美术教学的价值,注重学生美术潜能的激发,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偏袒某个学生,肯定学生个体的不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各个学科的教师要互相交流,分析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逐渐调整教学体系,使其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同时,学校也要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改善当前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绘画的积极性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许玩。小学生课堂上爱玩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教师如何组织学生玩,玩什么,怎样玩?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通过摸一摸,玩一玩,讲一讲,比一比等形式,通过游戏感知物体的颜色、形状,能有效提高学生绘画的空间感和动态感。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美术《圆的世界》中,组织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圆形的水果在桌面上滚动,比一比谁的水果跑得快?小朋友们在兴高采烈的挣比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观察到圆形水果滚动时的样子,为下面绘画圆的世界如何表现动态水果奠定了基础。
        小学美术课的情境教学还有很多方法,如动画情境法,猜谜语情境法,故事情境法,唱儿歌情境法,变魔术情境法,小竞赛情境法等等。俗话说,教无定法,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都要因课而异,因地制宜,教学法要用的巧,用的活,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的实现儿童自主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展合作学习,制定合作任务
        对于制定合作任务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通过教师将教学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安排给学生,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首先,要以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所交付的任务需要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进行《可爱的动物》的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一定知识的引入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外形等方面了解不同的动物,之后将学生分组进行探讨,这种任务的题目没有限制要求,不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课下可以自行讨论,在课堂上,这样的指导就会让学生对于美术越来越有兴趣,可以发现,学生们就已经会在课堂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讨论着,脑海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自己所见过的动物的影子,当学生们将分组后观察到的内容展露出来的时候,教师根据其数量或者是质量上的标准给予一定的赞扬,对于小学的学习,一定的赞扬是非常有教学意义的,我们要改变从一个质量上也评价一件事情,毕竟小学生能够合作的将这件任务完成了。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创设过程中,还要添加一些探索性与挑战的内容,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每一个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强。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另外,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开展一些游戏进行团队互动,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要因人施教,因势利导
        美术教学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发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傳授给他们驾驭画笔、把美的感受转变为美的视觉形象的能力,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学生年龄、文化、生理、心理上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应注重写生训练,提高造型基本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注重提高对绘画的感性认识,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触摸,通过对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训练,建立起平面、立体和空间的概念。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按照个人偏爱和意志教学,不加区分强制灌输,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不消化”还有的教师追求短期效果,用名家固定的笔墨形式要求学生摹仿,看上去洋洋洒洒,好像出手不凡,其实这是严重的失误,是对学生艺术灵性的扼杀,千人一面,扭曲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束缚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埋没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笔墨形式是作者的绘画语言,是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感受,是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长期的绘画实践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只有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绘画语言,强行嫁接,是违反艺术发展规律的,所以说根据不同的学生,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四、开展有效性的课程评价
        美术教师的课程评价,要尽可能的避免单一性的存在,不能只进行期末考核。对于学生不同感受的绘画表达形式,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课程评价进行引导。在日常绘画练习期间,在完成基础临摹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有难度的训练,让学生将绘画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演绎或联系,经过系统性的评价或引导,学生在绘画表达与场景写生中都得到进步,学生的绘画自信心建立起来,后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够在美术课堂中更好的展现出来。
        结语:小学美术课堂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拥有生活情趣、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教师要摒弃以往的观念,重视课堂的有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来取得更大的课堂价值与课堂效率,从而实现美术课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所应当拥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8):2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