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窦大伟
[导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基础学科。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基础学科。根据新课标来看,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社会责任等素养,使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小学生正是处于思维能力提升、兴趣培养、习惯养成的阶段,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满足新课标对人才培养要求,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引入任务驱动教学、融合生活素材、善用微课导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小学信息技术;素养培养
        在新课改的推进中,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它既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又可以在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日常生活问题的剞劂能力,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工具。为此,本文将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入任务驱动教学、融入生活素材、结合微课导学等进行教学探究分析,旨在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培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一、创设真实情境,培养信息意识
        小学生对直观的、形象的图形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更加专注,这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那么,面对新课标教学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新奇、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提高探索能动性,培养信息意识。让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我会做动画》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flash动画的特点,知道什么是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在教学时,可以播放《二十四孝的故事》《小猪佩奇》等动画片段,吸引注意力,感受动画视觉效果,然后利用flash软件为其制作简单的西游记动画片段。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为其启动flash软件,引导学生了解逐帧动画、补间动画,学会插入关键帧,学会创建补间动画,会看时间轴1-60帧位置出现淡紫色的背景加一个黑色的箭头表示成功创建补间动画。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动画素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简短的动画视频,培养信息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入驱动教学,创设和谐课堂
        新课标教学理念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前提,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习需要制定相关任务,引导其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它的落实可以有效创设和谐课堂,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个性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PPt》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重点是引导其了解ppt的功能与应用,制作PPT幻灯片,那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按照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进行分层合作,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其进行合作探究,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帮助其塑造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如,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让其就幻灯片的文字编辑、图片设计、声音添加、动画的创作等进行学习探究;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让其就幻灯片工具栏中各按钮的功能进行分析;对于学习接受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让其就幻灯片的启动、新建、保存、添加内容等展开学习。然后以合作的形式,就“我的小学生活”进行幻灯片制作,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数字化信息素养。

最后让学生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讲解,说一说任务完成过程,说一说自己在合作学习探究中学到的知识,谈一谈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在交流互动中创设和谐课堂,提高学习能力。
三、融入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培养学习兴趣才能提升信息素养。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素材非常关键,素材的创新与拓展,不仅可以集中学习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其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观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力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例如,在学习“图文连接”内容的时候,是在学习幻灯片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主要是了解超链接的概念和作用,会设计添加超链接,那么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进行以下谈话,如:
        师:同学们,你们对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有多少了解呢?
        生:有美食、美景
        师:那么是怎样的美食、美景呢?
        通过谈话为其导入本地视频片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介绍以下自己对家乡的认识,然后展示“我的家乡”幻灯片,在这一张中,创建超链接方法,将视频资料展示出来,引导学生选中要建立的超链接对象——执行插入菜单“超链接”命令进行插入。然后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自己的幻灯片进行超链接,在生活素材的融合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执行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四、利用微课导学,实现自主学习
        预习是发生在教学之前,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引导辅助,在导学设计中布置合适的自主学习任务,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前提下,先学后教,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创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进行综合实践——制作PPT电子杂志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引导,在微课中就制作电子杂志的过程如封面页、刊首语、目录、正文页、封底;教学版面设计技巧中的图文并茂、长短搭配、排列多样等进行微视频录制,让学生通过微课预习,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最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进行制作,结合微课导学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然后由教师结合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精准引导,让教变的高效,让学更加有效。
五、结语
        新课标教学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前提,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兴趣;在驱动教学中,提高探索能力;在素材创新中,达到学以致用;在微课导学中,实现自主学习。最终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巧慧.探索新教学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19(01):93-94.
[2]翟轩明.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J].思维与智慧,2018(23):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