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其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我们素质教育提倡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我们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必须采取非常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前言: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智力、身体快速发育,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逐渐形成、加深,生活习惯逐渐培养起来的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这一阶段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其独特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始实施以来,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也出现了只注重教材不重实践,课程与现实脱节,走形式、走环节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课程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了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做人准则、爱党爱国、安全等诸多方面;历史知识则涉及了中外古今的文化、人物、历史事件;地理知识也十分广泛,它涉及中外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多元情景,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方式,以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
在新课程的视角下,教学的改革不只是课堂改革。众所周知,在素质化教育改革中,开始的第一步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去的模式比较单一,并且十分枯燥,这都导致学生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刻不容缓。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要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重视他们的情感和人生观。另外,贯彻和实施教学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讲,落实教学目标就必须要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确保有效的实施。教学目标的设置突出针对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品德与社会》就明确提出了它是一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使有不同情趣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个性,取其所长,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可爱的家乡学习时,设计不同的活动,而对具体活动进行指导,如了解家乡的历史古迹和名人,让学生做导游,设计与家乡有关的导游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落实了知识目标。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开展教学
生活是小学生社会意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建立学生认知系统的基础。社会课程是建立科学认知能力的重要一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使用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品德与社会知识,但他们无法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导致削弱了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出于这个原因,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应该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我们必须减少课程的理解难度。提高在小学课堂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完整性,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拥有良好学习氛围。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品德与社会》教师根据不同课时的实际需要,以教学设计为依据进行教学课件制作。其教学课件中包括视频、动画、图片等等信息素材。将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进行串联,并突出其教学重点,主要通过结构布局等形式进行突出,再通过屏幕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更能够利用只管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丰富课程教育资源,积极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有助于教学效率的稳定提升。教材内容可以对学生开展课程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教材的使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有效梳理所学的学科内容。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搜集以及整理,将诸多和课程教育相关的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课程学习资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课程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教学内容,积极开阔班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整体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引导学生实践应用
在信息化生活中,人们会通过各种信息平台接受信息与学习知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媒介成为具有教育功能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背景下的这种教育功能,并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例如,教师根据实际学习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任务,让学生通过电视、手机、网络等形式,找到一则喜欢的公益广告,并说出这则公益广告给你带来的启示等等。
结语: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非常有必要在小学阶段开设,在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习惯逐渐培养起来的阶段,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引导,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课程的开展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正确地选择教材,正确地利用教材,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课后及时巩固,这样一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定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璐.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7(27)
[2]廖光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9-10.
[3]吴天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