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小学英语学科,如何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走向清晰、深刻、系统、灵活的积极状态?故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丰富载体。笔者从读前“趣”导、读中启“能”、读后致“用”三方面,设计与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有声情境中认识、阐述、感受、体悟阅读材料,从而激发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品质。
[关键词] 思维训练 故事阅读 活动设计
英语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而是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适切的方法与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一起进行学科探索,一起经历困惑探疑、参与合作探究、体验豁然开朗,从而获得能力发展、情感提升、心智发展、健康品格。语言的学习与思维密不可分,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该设计怎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使思维涌动呢?笔者从自己及几堂优秀故事教学展示课中探索思维训练在故事阅读教学环节中的设计与思考。
一、读前“趣”导
教师一般在阅读前设计灵活多样的趣味活动,意在希望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同时激活旧知,为新课导入做好扎实的铺垫。因此,读前活动要抓住“趣味灵动”“激思导入”来设计。
(一)Brainstorm
为了能顺利导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对本话题的认知基础,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首与主题相关的歌曲或者以图片快闪的方式,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激活旧知,并为接下来的头脑风暴做好铺垫。
(二)激疑预测
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为学生创造提问的空间,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动”起来。
二、读中启“能”
读前设计要以“趣”激活,那么读中活动需要突出“能”。发展青少年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王蔷,2017)“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从“听、说、读、写、看”五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一)以听促思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碰撞。“听”位于英语教学之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切的可能来培养学生的听力,而故事阅读教学是很好的听力训练素材。
(二)借图理解
从英语教学四项基本原则,到现在的“听说读写看”,无不突出“看”在英语学习能力中起到的帮助加深学生理解的作用。故事教学中的图片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是我们教学时的宝贵辅助资源。教师要巧用图片资源,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用心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带疑求知
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中设计问题或制造一些疑难点,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进行积极的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探究并获取新知。教师可针对“W/H”(5个W和1个H)提问,或者根据绘本内容设计问题。
通过看一看,学生理解Farmer Brown的问题是他农场里的奶牛们会打字,奶牛们的问题是它们需要电热毯,为此,农场主和奶牛们展开了一轮轮的较量,直到双方make a deal达成交易。学生们带着问题独立探究如此有趣的绘本故事,通过小组合作,互学互助,解疑答难,进而感受语言、运用语言。
三、读后致“用”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通过读前引思、读中启思,学生一路思考、一路探究、一路理解文本。在读后的环节,学生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来巩固本堂课中所学,达到学以致用,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故事提供一个题目,是对本堂课内容理解的升华,是锻炼学生提炼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既要配合积极的思考,又要提炼文本内容,学生们可以抓住股市中一个点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教师结合学生经验及能力而为他们开设的思考空间,提供思考的平台,教师要牢牢抓住教学中每一次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机会,不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
通过阅读,文本内容给读者呈现出的文化意义能够帮助其进行新知识的自我构建,这要求读者去接触大量不同的主题及文本阅读材料,拓宽思路,提高思想境界(王蔷,陈则航,2016)大阅读观盛行,如何在故事阅读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语用能力,在这个充满变化,充满灵性的生命场中,教师应不断调整、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郑文,《“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梁茜,《思维训练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析》,江苏:教育研究,2012。
【3】于坤,《探究初中英语阅读中的有效思维训练方式》,上海:中国校外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