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班川黔
[导读]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国家大力提倡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国家大力提倡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素质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尽可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并对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最基础的阶段,很多地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方式还比较传统,很多教师只通过考核成绩来评定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得考核过程较为单一,降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教学现状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过于注重成绩和教学进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课程,小学生的很多品德行为都是通过这门课程学习的,所以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传统的教学评定效果大多以考核成绩为主,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都以考核成绩作为标准,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针对考试要点进行反复讲解,而在教学进度的控制上,教师也按照考核标准进行,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考核成绩与教学进度。
        (二)教学气氛和考核方式枯燥
        由于教师将教学目标放在考试成绩上,导致很多教师的上课方式过于单一,在课程着重对考试重点进行强调,学生的练习方式也以背诵为主,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着实践课程,主要针对如何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如何让学生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学校在组织考试时只涉及笔试,实践考核是不能够设置固定的考核标准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讲解,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气氛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枯燥。
(三)教师讲解内容偏离生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培养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事进行学习,才能够自然而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应该更加贴近生活,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加注重书本上理论的讲解,讲解的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很多知识超过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讲解内容偏离了实际生活。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这门课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门课可以作为一门基础政治修养课,对于提高我国小学生整体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有很大的好处。另外,通过这门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观,有助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助力效果;对学校来说,通过这门课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管理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校的校规校纪就是一个小的“法律”,从小培养他们这种遵纪守法的意识,可以为学校营造出一个相对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社会而言,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让社会意识到道德与法律的重要性,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更有利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三、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考试成绩上,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多小学生不能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氛围不适合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所以为了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让学生处于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地位,要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制定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意见作为调整教学方式的主要因素。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感兴趣,才能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应该首先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虽然有些知识是比较枯燥且难以理解的,但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知识进行更加生动的展示,从而激发出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好奇心,产生想要深入学习的兴趣。
        (三)趣味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新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趣味化教学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极为有利。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假期有收获”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自己在假期中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的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学生引导,让其阐述自己在假期中所做的事情,并分享自己的暑假生活,用多媒体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再和教师的生活实例相结合,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说,暑假到乡下爷爷家体验生活,看到了很多萤火虫和星星,下午和朋友们去捕蝉,回到家中后还专门上网搜索了萤火虫、蝉的相关习性;有的学生说,暑假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了,见到了很多不同的风景人情,有的学生把自己在暑假阅读的课外书籍分享给了其他同学……如此,在学生畅言中导入新课,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情境之中。
        (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案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知识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但在教学目标中又包含学生对这些较难知识的理解,学生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比较复杂的知识,案例引入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融入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在案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讲解的知识,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综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将教学重点放在考核成绩上,在教学过程中不够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道德法治课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培养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恰当的案例,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显松.提升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理论研究,2018(28):106.
        [2]孙锦慧.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25):61-62.
[3]卢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8(7):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