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培智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培智生由于智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培智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
【关键词】培智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智生因为自身的原因,他们不能像健全儿童那样接受新知识,在与人沟通方面也存在着障碍,这样的群体更需要全社会去关注他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通过教育、培养,逐渐完善他们人格、塑造健康的心理。
一、心理特征
(一)共性心理特征 培智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在心理上存在着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养成勤奋、积极向上、坚毅、勇敢、有责任心、守纪律等优良的性格特征。二者的行为特点都是情绪直接,容易暴露,情感波动大,细小的成绩可使其得意忘形,微小的挫折可使其垂头丧气。但培智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的起点迟;生长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
(二)个性心理特征 培智儿童的情绪不稳定,表现为他们的情感容易变化和冲动,容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情感表露在外,内心的体验不深刻,比较单调和极端,只有高兴和伤心或满意和不满意,情绪化十分的严重。
培智儿童最显著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缺乏自信心。培智儿童因智力问题因而害怕竞争和挑战,在没有自信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好一件事,因而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赞美,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挫折感多于成就感,严重缺乏自信,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动机自然也就被扼杀。就如何改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对培智生而言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培智儿童成长过程中,失败经验多于成功经验,自信心未能建立,胆怯于尝试着做事情,叫他们执行任务,他们常会说:“不会”“不敢”。他们对老师和家长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感,他们内心对于失败的预期高于对成功的预期,一遇到问题不是逃避就是等待他人代劳,或直接向他人求取协助,这种仰求外助与预期失败的心理使他们丧失自信与竞争的观念。
二、教育原则
(一)特殊儿童教师的耐心
智力落后儿童的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变化,好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性,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主性。他们需要的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是身体方面、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饮食的需要、玩耍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等。而且一旦有了这类需要,需要立即得到满足,不管别人需要和客观条件。自闭儿童缺少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自闭症会使儿童出现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也有可能出现限制性行为,比如会喜欢一个人独处,一个人重复性地玩一样东西,以及与人沟通时不能正常的眼神交流。在面对这种特殊的群里时,对教师的要求相当之高,耐心性为重中之重。在普通课堂上对学生使用的严肃提问,抄写知识点等方法全部无法使用。
例如:在教授一个自闭症儿童时,学生不想开口讲话,不想交流,无论教师反复询问多少遍,学生还是不会讲。面对这种问题不能沟通、不能找家长,那就需要教师具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疏导交流。过程极为艰难,所以对教师的耐心要求也极高。
提高教师的耐心性既要系统的培训锻炼,也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在生活中养成耐心、温柔的个性。一个合格的特殊儿童教师,一定是一个有方法又极其温柔的人。教师除了在学校组织的培训中锻炼耐心,在生活中也要主动养成习惯,如:多泡茶、插花、耐力跑步等,使自己全身心投入特殊儿童教育当中。
(二)加强直观性教育,培养培智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育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培智儿童感性知识较贫乏,头脑中生动的表象少,掌握抽象概念很困难,他们的思维多停留在知觉的分析和表象的分析,他们的注意力又不能较长时间集中,学习积极性较差,对他们教育时,应特别强调直观性原则,弥补他们的不足,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教育获得较好的效果。贯彻这一教育原则,需根据教育计划和学生年龄特点来进行。直观手段可多种多样,有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模型直观、幻灯、电视、电影等,也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直观手段的运用还包括教师的语言直观和示范动作。
(三)恢复培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培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培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培智儿童由于智力不足,行为活动、能力有某种局限,往往使他们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周围环境的某些冷遇、歧视,甚至欺凌、侮辱,自尊心受挫伤,会使他们自信心丧失,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缺陷的补偿。这种相互影响,往往会在他们身上形成恶性循环。培智儿童教育,首要要求教师与家长配合,恢复和增强培智儿童的自信心。
(四)及时评价,让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 客观而恰当的评价,不仅能总结学生过去的价值,又能激起学生再劳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培智生,哪怕只是细小的一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评价,让其“闪光点闪亮光”。例如,今天语文课后,老师会评价说:“XX同学学会写本课的生字了,有进步。”对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同学,老师会说:“XX同学学习可认真了,老师喜欢这样的孩子。”诸如此类的评价,虽不是越多越好,但也应及时,以多鼓励表扬为主。
(五)遵循个体成长的规律,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个体的成长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个体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培智生在接受文化课方面与健全学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考虑到这一点,放低对其学习的要求,避免心理上超负荷。培智生的身上也存在着长处,存在着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和把握,鼓励他们振奋起来。
总之,培智儿童与正常儿童自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教育者应关注身边这些弱势群体,去关爱他们,摸清其心理,遵循教育规律,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让智障孩子也可以像其他健全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加强教育研究促进随班就读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3(05).
[2]周德林,王耀,苏俊山.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全面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研究,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