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学科,该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和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学生学习发展中提高综合素养和认知势在必行。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应从教学方法、教具应用、知识实践等几方面综合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性
在国家系统中道德与法治是人们生活圈定范围的两条线,道德是公序良俗形成的社会共识。这种共识符合社会伦理,所以称为检验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同时法律是维系社会生活保证的红线,公民应该守法、护法、爱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作用,就是强化学生道德品质和塑造学生法律意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和法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严格执行教学程序,开展互动学习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有效性,应该首先严格执行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保障。开展互动教学课堂可以塑造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程序中让学生坚持预习、学习、复习的基本程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开展互动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可以间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两者的教学结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烟酒。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采访一下家中抽烟喝酒的人,初步了解烟酒的危害。学生家人为了保护学生,会给学生初步灌输正确知识。课堂教学中老师进一步塑造学生正确的观点,为学生阐述烟酒与毒品对人类的危害和后果,让学生形成深刻认识。最后让学生课下宣传远离烟酒与毒品,完成课下任务作业。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探讨,在课下作业中让学生以小组为核心进行宣传禁毒、戒烟、戒酒等理念,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通过严格执行基本的教学程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同时开展互动活动,可以在班级教学中塑造良好的氛围。这种教学培养和教学程序,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帮助。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重视,促进学生的基本学习发展,提高学生的日常学习效率。通过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丰富教学用具应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技教具近几年在迅猛发展,其应用开拓了老师的教学思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道德与法治侧重于理解,同时在自然大环境和课本知识设计中也完全符合学生的学习。但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增加一部分趣味性,才能够确保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从而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时,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对祖国疆域有个精确的了解。同时对我国故土疆域环境也要有所认识,也要具备爱国主义精神,了解我国国土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凭借课本进行板书教学,小学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很难更加具体的了解具体的国家领土概念。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通过卫星定位我国领土的视频为学生讲解国家领土的具体情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给予学生更丰富的课堂教学,利用视频和图像形式,为学生教学整体课程内容。这种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知识。
三、开展知识实践活动,巩固新旧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知识实践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部分,小学阶段虽然没有强制学生利用知识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很多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着广泛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也应该积极开展知识实践活动,巩固学生新旧知识体系,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基础的保障。这种知识应用形式,是巩固学生认知,确保学生学习能够跟上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述汉字知识体系,以及华夏文明和汉字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综合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了汉字知识之后,在班级内部组织书法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的书法、汉字文化比赛,让学生了解学习汉字知识的用处和价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喜欢民族文化、崇拜民族文化,才能够建立起爱国美德,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这类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必须要了解该学科的学习价值,才能够更好的深度学习。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开展学习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有效性。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价值,是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把握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重视,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的综合建设,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从教学程序、焦距应用和知识应用多个方面综合训练。让学生更快的完成学习目标,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渠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09):.
[2]张宁.浅析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国新通信,20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