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张传军
[导读]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今后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奠定基础,是新课改中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今后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奠定基础,是新课改中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前言: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师要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智能,其具体做法要根据课程中不同的学习知识点和内容,把握信息课堂中的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使其有效地指导教师对教学任务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课堂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任务”情境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自身素养。实践证明,“任务”或“问题”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以任务驱动、探索问题的方式,创建真实的信息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实际上是创设情境理论与建筑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中提供给学生,如果任务比较抽象,可以先进行演示说明,使学生明确他们要做什么,然后由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并解决。在任务完成后,学生之间还需要进行交流、品评。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的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思维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有效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为学生创设任务情境
        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任务设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上文也做了详细叙述。所以,在进行任务制定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相关的教学目标来开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任务制订时,还需要根据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增添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任务情景。那么如何设置任务情景呢?以PPT制作为例,在进行PPT制作讲解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介绍家乡的PPT制作,并且引导学生在家乡风景、风土人情以及美食等方面进行资源搜集,制作相关的PPT。通过任务情景的设置,可以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1)为学生留下疑问。教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要留下合适的疑问,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学生的实践过程就不会“死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
        (2)充分落实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在努力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通过监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协作学习。

在调查问卷中,“你对所有的任务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对此,表示可以完成的学生占75%,另外25%的学生表示“需要教师指导”;对于“任务完成中,老师的指导对你是否有帮助?”超过85%的学生表示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让学生在课堂中按照教师安排的任务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探究解决方法进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特别在信息课教学课堂中,任务驱动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领和任务的驱动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小学信息课教学效果,实现了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全员参与评价学习任务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指点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才知道如何有的放矢地去改进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施评价的时候,教师应当摒弃以往的以自己一人为主的垄断式评价,而应当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让所有的学生全都参与其中。具体点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指导自己小组的不足。然后,教师再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互指优势与不足,比如哪些路线有待完善,哪些“导游词”有待补充等。
        (四)组织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评价的忽视,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根据课程的要求展开学习,正视对信息技术的评价。通过对学生适当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得到激励,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
        结语:教师应该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还应将教学内容与设置的驱动教学法有效结合,依照学生学习的现实生活设置问题,使其教学法发挥最大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令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教学知识点,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作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7).
        [2]赵婷婷.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创设策略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
        [3]张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3).
        [4]李红岩.关于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10).
        [5]连淑端.浅谈微课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J].中华少年,201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