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信息与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罗元梅
[导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现行我国中小学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是与英语、数学等学科相比,受重视程度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学
        前言: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潮中,各学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次重大举措,如今的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激发好奇心,提高兴趣,积极引导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意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即:多媒体形式--形象的动画、声音,起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效果,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后,兴趣自然得到提高,进而产生求知欲,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为教师教学奠定基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自己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日积月累,不断积累和虚心学习;不断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准与专业素养,不断地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与魅力。从而做好每一节课的新课引入工作,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游戏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例如:计算游戏、拼图、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化难为易,加深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参与积极性
        (一)运用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互动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运用互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沟通,还要促使自身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合作教学法。合作学习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分组合作学习。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分组合作学习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要使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PPT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规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围绕主题进行简易的PPT制作。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将收集素材、图片插入、艺术字插入、PPT动画效果等各项任务详细分工。在下节计算机课上,向大家展示每个小组合作制作的PPT。这样的合作任务,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如初步认识信息技术、掌握简单实用的系统操作、汉字输入、画画、作文、制作多媒体作品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与学习兴趣,做到备课工作,对该课、该单元以及学情进行细致分析,预习制订教学方案,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保障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進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以教学生学习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中的选择工具、复制、粘贴以及移动等操作方法为例,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应采取情境导入法,如“同学们平时喜欢做些什么?老师呢,空闲的时候比较喜欢制作‘烘焙DIY(展示教师亲手制作的‘水果蛋糕图片),这个是用电脑制作的,同学们想知道‘水果蛋糕是如何制作的吗?”,借助情境导入法激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在新知讲解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应采取任务教学法,当教师演示完“水果蛋糕”制作过程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完成背景设置、图片移动、大小调节、复制粘贴等任务,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印象深刻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专注程度以及学习效果,给予学生以及时的赞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更加愿意参与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锻炼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结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更加实践参与的机会,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兵.关于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J].学周刊A版,2014(8):89-89.
        [2]张瑞芳.信息技术环境下翻转课堂中的问题导学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