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刘明智
[导读] 对于小学思政课堂,关键任务是综合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能力
        对于小学思政课堂,关键任务是综合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爱国、爱民精神。统编教材的改革在教学上有质的飞跃,也就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一直是很多教师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方法和方式。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
        课堂教学关键的改革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远离毒品”这个话题,通过播放有关视频了解毒品的种类,毒品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参与到禁毒行列里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远离毒品的危害。最后通过视频和身边的的案例告诉学生,如何拒绝毒品、远离毒品。通过这些活动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我们的思政课堂不在那样枯燥和单调,一改过去的说教式,灌输式和背诵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抵御诱惑能力,洁身自爱爱,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远离毒品的潜意识。
2、鼓励提出疑问,拓展学生的探究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对于问题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发现的一些疑难问题不是回避和逃退,要勇于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探索思维。所以,在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围绕问题来组织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模式——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实现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教师要综合各种资源入手,用多样的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善于发问,积极地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性思维来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问题,形成学生的政治思想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1、拓展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出教室,跳出教材,走进生活。
  2、开方式的合作学习。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从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和和合作者。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来和学生分享学习。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4、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利用重点节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禁毒日宣传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教师轻松,学生开心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和国旗下讲话这些学生熟悉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道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5.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
  在平时的考核上、形式上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实际教学制定相应的规范目标,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要培养学生对思政课有兴趣。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四、思政课要理论联系实践。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
面对统编教材,我们一定要理清教材编排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核心,理论联系实际,精心设计每节课,让我们的思政课生活化、情景化、活动化,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