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传统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学计划的实施,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导致学生认为生物学科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没有关系,进而失去了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期能够应用生活化教学措施提升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初中生物的教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生物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连接十分紧密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生物,学生们能够了解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命奥秘。但是目前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学生生活远离社会体验。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越来越好,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包办过多,孩子们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对于外界世界的变化也漠不关心,距离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越来越远。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苍白,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或者是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成效有限。
2.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中学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把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生物课堂往往是教师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实践机会少,以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意识薄弱。
3.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看到水溢出,多次实验,提出了浮力定律。许多科学家都是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最终发现真理。但是我国中学生教育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生物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和星辰,学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认知。教师要重视学生已经存在的经验世界,并将这些生活经验利用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2.建设教学新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各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思考,能够把学生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意义,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观。
3.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也是为了能够更加美好的生活。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也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实现自己的情感传递。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时候关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
三、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措施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和生物知识入手,创设出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的教学情境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通过互动和反思而逐渐了解生物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来讲解生活中存在的生物现象,或者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地展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意掌控教学难度,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时,可以向学生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出其中经典语句“桔出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桔在两个地方生长的形状不同,从这个故事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遗传。
2.设置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和实验活动等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生活知识框架。[5]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和劳动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隐藏的生物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3.布置生活化习题。教师要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在设计习题时,教师要明确自己该节课讲授的内容,思考该内容如何在生活中得以体现,在习题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案例引起学生的答题兴趣。教师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及成长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习题。在生物学习中,完成生活化的作业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传统的检测式作业类型,这种趣味性比较强的作业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既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安艳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4):187-188.
[2]陈丽敏,王伟.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05-106+111.
[3]陈丽敏.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4]黄沧波.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3,(1):82.
[5]檀勤彤.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