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欲望;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未来学家耐斯比特在《大趋势》一文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新世纪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拓展思路的空间,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合理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争辩情境、评价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新的发现,取得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设想、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暂不做评价,以免闭塞思路,给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思路的足够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以提出数量较多的创造性设想。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在充满真诚的期待中增强自信,充满幻想,积极创造。我在教学真假分数时,设计了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面积的题:
( )

二、巧设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是侧重与他学会了哪些知识,而是侧重他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是否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形式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多种答案,而不是仅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的问题必须能拓展思路,而且要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尽可能让学生把与众不同的答案都说出来,另外还要能集中。思维不发散不行,光有发散没有集中也不行。因为没有集中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引导,学生认为要将梯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再推导其计算方法。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想一想、试一试,看谁的办法多。”学生有的动笔画,有的拿出学具剪拼,他们的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最后通过归纳有以下几种方法:⑴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 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①。⑵将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图②。⑶将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如图③。⑷将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④。

经过实验操作得出了不同的方法,按照上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
积计算公式都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精选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做练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练习要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开放性习题,并注意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启发学生探索各种解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交流和归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智能得到开发。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怎样学习,怎样创造,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通分”后我安排了一道思考题:

四丶设计恰当的活动,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像“我是小小设计师”丶“我当小老师”丶“我出题你解答”等,给学坐搭建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举一反三,解类旁通,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教学"欣赏与设计"一节时,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每组评出最佳设计师。活动一宣布,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了,20分钟后,学生的作品已经完成,作品各式各样,色彩搭配和谐,有二方连续,也有四方连续,有小鱼,有花朵,有小鸟,有云朵…学生的创造力真让人佩服,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大家评出了每组的最佳设计师,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而言之,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一种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贯
穿终生的教育,促使人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和最高目标,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并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