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情境涵养学生核心素养——以七年级下册道德法治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黄晓瑜
[导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即学生应具备、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摘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即学生应具备、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创设不同主题的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兴趣,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文化自信素养和法治意识素养。
关键词: 主题情境   核心素养  公共参与   文化自信   法治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境是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在初中道德法治课上,为了更好的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内容的教学情境,有效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教师在情境中加以有目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理性知识更便捷地被学生吸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核心素养。
        一、基于生活主题情境,涵养公共参与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公共参与意识主要表现为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具备公共交往的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承担公共责任。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为例,学生与班级这个集体的关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公共关系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基于对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
学校要开展优秀自主管理班级的评选,我们班为争取评选上优秀班级,作为班级小组的组长或学生的我们,要为班级建设做出哪些努力呢?基于这个情境设计,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设计现场采访,学生每组推选一名小记者,依次对班级的其他小组的组长和组内成员进行采访,填写采访记录,采访结束后交流分享。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小记者的角色扮演,模拟现场采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为班级的荣誉献计献策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明白优秀集体的建设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努力与参与。该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公共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
        二、基于文化主题情境,涵养文化核心素养
        当今时代,文化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应该热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政治认同中的重要内容。
        初中道德法治课上可以增添一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历史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古典名著等,借助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以下主题情境:
《岳阳楼记》片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之后,思考两个问题:
1、词中反映了有哪几种情绪?
2、结合历史背景说说你对“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通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点评:词中反应的情绪有喜、悲、忧、乐。《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公元1046的北宋时期,当时的北宋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外部则有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不断对北宋用兵。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进行 “庆历新政”的改革,遭到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范仲淹没有实现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改革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写了《岳阳楼记》 。该文章接描述岳阳楼的自然景色,抒发自己虽遭到迫害,身在江湖,却不忘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永不放弃理想的坚定信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教师进行点播提升,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情境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化核心素养。
三、基于法律主题情境,涵养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要落实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法治意识要求学生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公民。
以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法律在身边”为例,该科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情境一:下午放学后,七年级同学小强从校门口出来,一天的辛苦学习,终于可以休息一会,他感到有些口渴,就来到学校附近的便利超市买了一瓶康师傅茉莉花茶。付完钱之后就大口喝起来了,一口气就把饮料喝完了,回到家之后小强就感觉身体不适,于是他把饮料瓶拿起来一看,原来这瓶饮料已经过了保质期一个月了!小强于是向相关部门打电话投诉,执法人员来到便利超市核查发现,店内货架上摆放的饮料中有23瓶已超过保质期。执法人员告知老板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决定将其带走。此时——
老板向执法人员认错道歉:我们知错了,没有做到诚信经营,不至于违法吧,以后我们一定会提高道德素养。
执法人员:不行,违反了法律规定,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小强:爸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就要被抓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怎么来的?
爸爸:国家制定的。
?该店老板的行为违反食品安全法,被罚没款5万多元。老板回到店里之后,写了致歉书,诚恳地向所有消费者道歉,然后对超市所有食品进行严格检验,凡是过期的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一律不拿出来销售。
展示完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思考:
1、法律有什么特征?
2、对小超市的老板,能不能只是简单的加以道德教育?请说明理由。
3、《食品安全法》对消费者和经营者有什么作用?
法律特征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播放第十二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视频,让学生明白这一特征。
法律特征二:法律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这种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该店老板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被罚款5万多元,正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这一特征。
法律特征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一旦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小超市老板要受到法律制裁,而不是简单的加以道德教育就行了。
这部法律规定了经营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对消费者来说,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从中可以看出,法律的两方面的作用——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教师说教的传统,更加生动和直观,也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教学也让学生感悟法律的特征,明白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从而培养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孙燕,道德与法治情境现场体验之道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
[2]王孝强,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4)
[3]张莎莎,以主题情境涵养学生核心素养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