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胡斌
[导读] 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新课改新要求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新课改新要求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
        前言:在教授道德和法治知识时,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通过创建具体情境,采取演绎不同角色、随兴演出、模拟现实场景、故事创意阐说等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调动学生知、情、意、行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完全化、立体化、多层次。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思考力和实践能力,把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测机制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加强道德内化的力度和深度。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对小学生的意义
        小学生属于一个人成长的初始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其想象能力、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都处在高度活跃的阶段,自我行为能力也从由他人的约束渐渐地转到自我约束,然而其认知能力只是浅显的。在此阶段,教师不能在《道德与法治》的课上简单而又无聊的向学生讲述这些知识。由此,便引出了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各个实例深入感受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心态、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来体悟事件中的道理,让其生活经验与课本上的间接经验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起来,在同学的心里产生共鸣。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具体方法
        (一)生活与教学融会贯通
        思想道德法治教育在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单一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过后要有相应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相符合,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围绕课堂教学主题畅所欲言,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又如,在教学“居家生活要安全”的知识点时,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的三个新闻事件:学生从家中楼梯转台坠楼;一家数口误食农药;电热毯引起的火灾。我校外来学生较多,周末父母上班,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较为普遍,与视频中独自在家而坠楼的孩子有相似之处;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很多孩子家中都有农药,误食农药的事件,在生活中孩子们也时有听说;此外,上这节课的时候正值隆冬,电热毯引发火灾的事件也会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农药中毒事件的原始视频很长,教师事先将视频中医生对患者现阶段病情的长时间介绍部分剪掉,留下的视频主要突出中毒人数、中毒程度和中毒原因等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将三个新闻事件剪辑在一个视频里面,作为课堂导入。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情景演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道德观与法治观在学生心中的内化,可以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情景演练进行教学,促进法治与道德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上热议的话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教师可以将学生按角色分组或选择几个学生作为情景演练的代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和目睹事件,并通过情景演练告知学生在面对话题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告知学生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正确的。这样既能够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理解,又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等,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情景演练进行教学,能够通过表演和模拟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让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义务,都应该讲道德,遵守法制规定。此外,结合具有话题性的生活实践进行教学,还能够起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采用何种态度和方式进行处理的作用。通过表演的形式,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也能更好地去提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 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妈吃药,再到校上课,但从来没有迟到过。中午赶快回家做饭,再帮妈妈做些家务。每天晚上,当同学们在做作业、看电视、睡觉的时候,这位同学正忙着帮妈妈擦身体,清洗换下来的衣服。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就这样一个家,就这样一位同学,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我读着、讲着,全班都安静了,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在听同学真实事迹的过程中立志要学习这位女同学,要自觉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自立自强。
        结语: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均有重要促使作用。对学生而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及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教师而言,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79-80.
        [2]党凤芹.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基本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6)
        [3] 李吉林.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M].外语教研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