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它包括学生的“朗读”、“理解”、“感悟”,换而言之就是“读”是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往往重视对文本的“理解”而忽略了“读”的重要。本文从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以多样、多层次的“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教学 理解 感悟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中的“读”
当今的阅读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想方设法让课堂“活跃”,在形色万千的图片、视频等视觉冲击下缺少了让孩子们对文本的“读”,缺少了多读多悟,缺少了孩子对文本理解的“本真”。加之,一些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老师为了赶课时,重视了理解却轻了朗读。《课程标准》四大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朗读不仅是把文本读完读准字音,朗读应与“理解”、“体验”、领悟”联系一起,朗读也是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阅读教学中“读”的多样
1、 鼓励学生多层次地进行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目标之一就是: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大声朗读,也应当给孩子们创设读的环境和机会,通过多层次地阅读,充分地与文本交流,走进文本的心灵。
第一、读得正确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在初读课文应放手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把朗朗的读书声当成一种享受,初读课文也叫感知读,目的是感知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形象,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人、事、景、物在头脑中“活”起来,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感知能力培养的效果。
第二、读得流利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顺畅,不读破句,根据课文内容,情感采用合适的效果。在每一册教材中都一些叙事课文,往往课文篇幅较长,感情基调较为平稳,不适合集体朗读和全部展示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点名或小组的方式把课文读得流利,读出感情,继而抽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展示,从而把要求背诵的部分流利的背诵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三、读得有感情
朗读在达到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还要重点训练有感情的读,费尔巴哈指出:“感情只能为感情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是体悟感情,深化理解的需要。对内容有一定的感知之后,进行感情朗读,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感受。然而“有感情地读”,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作一些抽象的要求和强调所能凑效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感情体验,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惊讶……教师要通过多示范,多指点,多试读,多评价来训练学生真正到位,如教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课文生动有趣,孩子们尤其喜欢这段“花 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夸张地朗读出来,体会“祖父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显然而见这种自由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是切合孩子们的生活的,因此放手给孩子们朗读,要求孩子们读出感情来。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消化,自主交流阅读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1、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由表达意见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肯定也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就会用此价值尺度取舍阅读内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给予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有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他紧扣“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这句话,认为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工作同时施工的,即竖井两个从里面向外凿,隧道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而另有学生此时又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了嘛?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这一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的多工期就越短。那究竟打几口……学生情绪激昂,各抒己见,最后终于在课文精读探究中得出了结论“山势高,岩层厚”,从而理解课文为什么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对此,有的学生还画出了示意图加以说明,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
可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层次地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充分与文本交流,深入作者思想灵魂,把品读到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的阅读教学既落实“新课程”,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适应新世纪儿童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他们具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9-75.
[2]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44-49.
[3]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上)[J].语文建设,20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