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拓展阅读具体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宋敏
[导读] 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拓展阅读的意识,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帮助学生在课文所展示的层面上,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更广阔的文学殿堂。
        
【关键词】细节查证、 迁移生成、质疑问难、拓展阅读
        
        所渭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 阅读教学目标中多次提到扩大阅读面,把开拓学生的视野放在第一位,强调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统一,强调扩大阅读空间。使阅读从“量变”到“质变”。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一、抓住细节,迁移生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油蛉在这里低唱”。百草园里的蟋蟀只弹琴吗?他们其实还可以入药,在《父亲的病》中“因为他(给我父亲治病的医生陈莲河)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再回看《百草园》,就能理解鲁迅先生回忆百草园时抓蟋蟀已经不止是儿童的游戏,还有一个少年背负起家庭重担,期望父亲早日病愈的酸楚。深究细节,使读者对作者笔下构成的世界有更完整的认识,体会字句背后更深刻的隐喻。
二、激发兴趣,强化印象
        初中生对学习古文往往有抵触心理,学习《世说新语》,可以先由《世说新语》中说大人话的“小大人”来激趣。三国时候,魏国的钟毓、钟会二人年少时因聪慧十分有名。曹操的儿子,当时的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名声,很好奇,宣两个孩子进宫见见。钟毓一头一脸的汗,魏文帝问:“卿何以汗?”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钟会没出汗,文帝又问钟会:“卿何以不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他们头脑聪颖、逻辑思辨能力极强,可以称得上是天才儿童,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言行举止都已经熟稔地运用一套成人的行为准则。通过《世说新语》,可以了解魏晋时期士人阶层教育子女、接人待物的风貌。
        再如教学《出师表》,可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全德三顾茅庐》和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出售至、、、初受执》,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段的比较,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体会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异同。


三、深入挖掘、情感共生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散文选》中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本文中母亲有一句话“要好好儿活”反复出现,需要学生细细品味,那么我是如何好好活的,阅读作者史铁生另一篇《我与地坛》:“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她的儿子好不容易“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作者曾经和另一位作家朋友交流自己写作的初衷,他意识到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经过课外阅读的补充,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作者一路的成长与救赎,那些曾经潜滋暗长、暗流涌动的情绪,都在母亲逝去以后滋养了这位与苦难并行的作家,也使他最终释怀。同时对文章中的母亲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把书读厚”的阅读方法,使我们手里所拥有的资源变得更丰富,也给学生提供了扩大阅读面的范例。
四、质疑问难、不留死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一处: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呵。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存疑去查,确实是好文章,“铁如意”与“金叵罗”两句都是用典,《宋史纪事本末,平蜀》写宋帝发兵西讨,“蜀主闻之,以王昭远为都统,,手执铁意,指麾军事,自方诸葛亮。”金叵罗语出《北齐书·祖珽传》“神武宴僚属,于坐失金叵罗。窦泰令饮酒者皆脱帽,班髻上得之。”都是武将指挥若定、意气风发的描写,但内容古旧且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估计寿镜吾老先生角色代入,读的慷慨激昂,更显得先生教态可鞠,而包括“我”所在的学生不明其理,听得云里雾里。这样一对比,就为后面书塾教学和今天的课堂教学比较做好铺垫,学生的感受也就更深刻了。
        
五、横向比较、加强整合
        学习《威尼斯商人》,引导学生认识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阅读,课外自读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分别了解其中的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等人物形象。课外了解这几个人物形象,说说他们吝啬的表现各有什么不一样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吝啬的共性,但又各有特点。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的性格比较单一,就是吝啬。而夏洛克性格的主要方面固然也是吝啬,但他同时还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是活生生的。他比其他三个吝啬鬼写得更为成功。
        扩展阅读作为基本阅读篇目的有益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扩大学生的
视野,便于沟通课内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
立体化,综合化。而且,可以在相关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
使学生开拓思路,闪出火花,涌现创意。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我与地坛》  史铁生
        3.《三国演义》   罗贯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