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舒红杰
[导读] 中学古诗词教学高耗低效,一线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总感觉束手无策
        内容摘要:中学古诗词教学高耗低效,一线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总感觉束手无策。语文核心素养主张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科学高效地实施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古诗词  教学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然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方法单一,多以讲授为主,教学主体错位,目标弱化,功利化教育明显;信息化及其他教育对古诗词阅读的干扰与影响;教学缺乏多元交往,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更奢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久而久之,教师谈诗色变,教授古诗词的方法僵化成了“翻译+背诵”的简单模式,学生也是学诗乏味,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灌输后背诵即可,甚至许多学生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一问诗意及情感主旨,便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在国家大力倡导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的古诗词教学需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一、多元体悟,引导学生形成个体言语经验
         古诗用吟诵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通过返璞归真的方式感悟古诗词文化的丰厚底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趣地学习古诗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社会互动性。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诵读、个别学生范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提高语感,积累情感体验。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所感知的体验、言语转化为作品表象,让学生先从表象积累再逐渐深入到作品情感内层,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旨,从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从而进行情感体验的积累。有感于古诗词谱写而成的经典曲目以及《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影响,提倡学生将所学诗词自己演唱出来,甚至主张学生自己给诗词配乐。学生以唱的形式去理解诗歌,深化语感。
二、以学为主,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语言教学就是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课内课外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语言建构系统,对课内课外所运用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并进行写作记录,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与知识网图的形成。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
         古诗词教学需要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教师只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引导者、辅助者、激发者。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例如在课前,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试讲,结合课前的预习准备,引导学生针对本文的表现手法、主要内容、情感表达等进行讲解,然后进行评价鼓励,让学生对课文本身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或者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让全班学生分成5到8组,让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然后把讨论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在全班进行传阅,让全班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立体感知,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古诗词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微课视频等现代科学技术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交互活动可以促进其辩证思维的提高。

通过动态的视频、静态的图片可以把枯燥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趣的情境,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进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如果不进行创造,不进行想象,出现在头脑中的词语就是一种抽象概念,那么这些信息就无法在学生头脑中长久地保存。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从而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扩写诗词并合作表演是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场景的想象,把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优美的画。枯燥的翻译无法高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积累,也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所以不妨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让学生在网络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导帮助下进行情景想象,把古诗词语言变成现代文或者文言文,甚至大胆地将其改变成话剧,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可以让学生受到文学美景的熏陶。在改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表演诗词的一部分或者整首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团队精神。除了进行表演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唱歌、绘画。
         四、品读涵咏,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在进行古诗词鉴赏阅读时应注重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之美,能够对古诗词语言进行深入探究和审美鉴赏,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古诗词越仔细品读,学生越能体悟其蕴含的情感美。如《长歌行》一诗,“青青园中葵”的“青青”一词,比喻其迅速生长,其实在整个春天,万物都在生长,因为它们知道秋天很快到来,它们害怕凋零,大自然的现象是如此,那么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不在少年时期努力,难道要等到老来后悔吗?诗人用“常恐”来表达对逝去青春的怀念,诗人用“恐”则是准确地表达了光阴逝去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无法进行改变,从而更加表现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惋惜之感。“东到海”与“复西归”则是诗人由时间的交替变换转至无限宇宙的浩大与无穷,时间啊!就像是一去不复返的东海呀,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教师用语言对古诗场景进行生动地描绘后,学生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场景结合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与作者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找出古诗词作品场景与情感的准确契合点,将词句所呈现的美景与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相连接,使学生能够通过诗词作品受到情感的陶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对文学作品独特的欣赏品味,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之美。
         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是需要学生进行不断挖掘的,因此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古诗词课外拓展学习,了解一定的古诗词背景常识,丰富自身文化底蕴,还要保持对传承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饱满激情。
         总之,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少一些刻板说教,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良好习惯与方法,并且根据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适时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有责任担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翻转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856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孙立荣.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教育科学,2017年(4).
[3]周雷.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探究[J].语文学刊,2015年(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