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一名小学生,也只是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的水平的高低与平时的课上学习以及课下阅读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怎样帮学生们认识到更有效的积累素材的方法是教学中应该思考的事。本文通过小学五年级目前写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找到适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写作能力;教学模式
一、引言
小学高段学生比低年级段的学生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还有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想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平时阅读的时候记录一些优美的词和句,也要多细心观察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多思考开篇怎么能够引人入胜,结尾怎么耐人寻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章让他们阅读,也可以在平时讲课的时候多注意这种写作技巧的传授。写作就是素材的积累和技巧的运用之间的搭配。
二、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作上还是比较陌生,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阅读的书籍也没有很深的写作技巧。还有就是他们的年纪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不会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书籍,大都是被迫的看书,不喜欢看书。比如,我之前遇到的一位学生,每次的写作课就是他最发愁的课,因为他不喜欢看书,害怕写作文。五年级的写作都是记叙文,他的写作的特点就是流水式、记账式的写出来,没有条理性、也没有总分总、总分这样的结构,没有好词好句的使用。还有就是看过他所写的作文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件事,只是把其中的人物的名称做出改变。这种写作方式,千篇一律,写的再多也不会提升写作能力。针这样的现状,小学语文作文的传统教育方法并不会对学生做出什么改变,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也不会有很大的突破。因此,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及技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
首先,写作之间得根据写作题目,构思一个框架,使整篇文章有一个重点突出。其次就是优美的词句的使用,开头结尾引人注目的方式方法。好多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写的,然后就开始想起什么写什么,最后写完就是找不到重点,找不到思路。那么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的时候应该从内容人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能很好的入门,找到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都是比较活跃的,因此在讲授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一上来就在讲写法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用范文来讲写作的好处就是方便学生学习技巧,但是也很容易局限了学生的思路。应该再课外拓展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写得内容很多。至于如何写,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多积累一些素材或者小事件,这样写作的素材就有了,老师辅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教会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加一些修饰或者换一种表达的方式,让整个语句看起来很完美。
三、小学五年级写作策略分析
(一)开篇新奇引人入胜
一篇文章能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除了题目的构建、内容的构思,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好的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拿到文章的主题之后脑子里面没有思路,或者有了大致的框架,却不知如何开始。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写作文开头呢?
1、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开头,直接进入主题,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文章讲的是什么,中心明确。2、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烘托气氛,可以带动读者进入。3、诗词、歌词、格言等引用开头,有文采的生动的引入后文,让人读起来很亲切,引人深思。4、抒情式开头法 ,抒情的开头,读者最容易感同身受,也会有很强烈的想读下去的欲望。抒情中,也可以采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5、作文开头,提出疑问,是吸引读者最快速的方法,激起读者好奇心理。
(二)结局耐人寻味
文章的结尾写法是多种多样的,整篇文章都已经写完,最后能不能让读者记住,引人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1、自然式。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2、照应式。结尾与题目或者开头相互照应,让人再次确定主题。3、引申式。文章的最后可以做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留给大家,使主题得到升华。4、抒情式。结尾抒发感情,这样更能引发共鸣。5、评价式。结尾对人物或事物进行总结、评价,突出文章的中心。
总结: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写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能力也不足以积累更多的素材。导致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是毫无头绪,写作中间也不会用华丽的词藻修饰自己的文章。总之,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们多加费心,多加引导。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研究针对小学生写作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受用,并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思考[A]. 欧阳色兰.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 [C]. 2019.
[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A]张美香.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一) [C]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