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的提问和巧妙的导引,可成为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力起着很大的作用。课堂提问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活动因素,因而研究优化课堂提问当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 有效路径 探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取得进步。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的提问和巧妙的导引,可成为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活动因素,因而研究优化课堂提问当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是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构建多维性,把握好角度、难度、效度、密度,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在激发学生质疑的同时,更要注意爱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可以先从其设计问题的有效性谈起。一堂好课往往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的心脏,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尤其在“生本”课堂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只有关注问题设计的合理性 ,才能更好地呈现课堂教学的活力。[1]
根据中学语文教研与教学实践,提出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目的性,提高教学实效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一下子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往往是由许多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所组成的。基于这种认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讨论题。
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作用,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对问题的探究。
如在分析《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时,不是简单地给他贴上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的标签,而是想想课文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学生在认真读书和老师的导引后回答:a.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b.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c.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d.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能总括全文的思想内容或写法特点。这样,促使学生从局部的思考上升到对全文的整体思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二.富有启发性,启迪灵动思维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例如特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已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提问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教师的设计问题的原则应该是:力求具有针对性、综合性、整体性、启发性和有效性。提问要重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考察学生分析与综合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想者经历冥思苦想而百思不得其解,再到朦朦胧胧,最后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的生产过程!他必然伴随着惊异、赞叹、陶醉、欢欣鼓舞、欢呼雀跃----这就是心灵的快乐与思想的乐趣。”[2]
三.构建多维性,唤醒主体意识
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角度、难度、效度、密度,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
课堂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设疑、引疑、解疑,可以直问,更可以曲问;可以一题多问,也可以多题一问。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否新颖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程度来检验。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该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为检验标准,缩短现有发展水平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提升思维强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要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励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生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四.激发积极性,点燃心灵激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封闭性,具体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很多学生不大向老师提问质疑。因此,在激发学生质疑的同时,更要注意爱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了。因此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提问,其意义非同一般。“课堂是心灵的碰撞,是激情的互动,是责任的传递,是情感的塑造和沟通,老师引领学生,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完整的生命奠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神思灵动滋补。”[3]
一旦学生提问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应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思路越宽广,发现问题就越敏锐,提出问题的质量也越高。在教学中尽力鼓励学生提出关系到全篇课文思想内容、写法特点的问题,一旦有这样的问题提出,就在课堂上组织讨论,把它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以此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思想感情有变化吗?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深入学习,明白了这篇文章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现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支父爱的颂歌。
“以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问题必须是具有理智的挑战性并通过努力有可能做出尝试性的解答的,因而问题也就是思想的资源、我们思想的动力,也就是我们心灵的财富。”[4]课堂上的好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其主体意识,点燃心灵的激情,促进学生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灵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谈谈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 陕西 2017.04
[2] 林高明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6
[3] 宋运来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
[4] 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 岳麓书社 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