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的起因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卞证
[导读] 实践证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学生绝对具有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实践证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学生绝对具有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并且学生会感到非常的轻松和愉快,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可是当前的教材、课堂教学模式、成人的极端思想造成知识链复杂化,给绝大多数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痛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使小学生付出的多,收获的少,从最初的被动学习,逐渐走到最后无法学习。
        本人在2013—2014学年度教两班一年级数学,实验证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如:他们理解了数的组成之后,就能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说出用竖式计算加减法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并能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最简单的实际问题。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到了这个地步,我对他们进行了乘法认识(这节内容本是在二年级学习的,这里我在进行试验)的学习,本人是从相同加数是“5”开始的,采取的步骤是:一、揭示乘法的意义,让小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注意:在学生认识乘法的过程中,我们的教材及课堂教学模式,都存在严重不足。)二、揭示其简便的写法和口诀,让小学生感到“妙”,至此奇迹出现了,百分之九十的小学生都能理解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6、7、8的口诀我一点不讲,我以考试的形式来测验小学生的能力,结果两个班均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学生顺利完成。在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想给一点稍稍的提示,来照顾一下差生,可话刚一出口,就“遭到”了很多学生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新知识应该由他们来完成,你老师不应该参与。所以我就说:一年级的小学生不仅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也具有发现新知识的推理能力。同时还可以看出:只要能学会,小学生们是愿意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也充分展示出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十分地想在老师和学生的面前展现自己,我不敢在课堂上找人板演,更不敢在课堂上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时间太短,找不到谁,谁就有意见,找不到的就有一种失落感。我只好在下课时才能偷偷地找几个来问一问。他们和老师谈话非常自信,他们尊重老师,把老师当作朋友,还要求我给他们多出一些试题,如:“考”过6的乘法口诀后,他们就问:什么时间考7的?考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问:什么时间考8的?小学生们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种享受。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听话、聪明、活泼、可爱,个个积极向上,求知的欲望强烈,个个都很阳光。课堂上,我不需要去维持课堂纪律。
2013—2014学年度,上学学期,在一(2)班教学时,我将其删除,在第二学期进行,小学生回答得很轻松和自信,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再如;淘气和笑笑共有30支笔,笑笑有10支,问淘气有多少支笔?在一(2)班教学这道题时,小学生回答的都很正确:20支。当我问道怎么算时,他们异口同声回答用加法,当我问道怎样列式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20加10,令我费解,我又问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20+10等于30。(大多数低年级数学老师应该都遇到过这方面的情况吧!)我说不对,再想一想,话音刚落,就有大多数小学生转移了注意力,不听、也不等我解释清楚,就四处张望,做小动作,我尽力维持秩序,想尽直观的办法,他们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仔细琢磨,原来是他们受到“一共”二字的影响,就用加法。见到“还剩”,“吃了”等字就用减法。为什么呢?他们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凭他们的直觉,只能理解到这里,像是思维定式制约着他们,也就是说他们只能理解最直接的加减法的意义,而对加减法的逻辑关系无法理解,只有学生的年龄到了,经历丰富了,学生才能理解,所以它也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知识点。有些教师和家长则认为,学生若不会这类题,只要课堂上注意听讲,或者教师采取的方法得当一些,小学生一定会理解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还有的认为像这类题是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小学生能力的最好素材,事实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子,像这类题,无论你怎么讲,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绝对有一大部分小学生无法理解,因为他还没有基础,这就是严重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现象。
        13--14学年度期末检测,我不能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了,课改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成绩,需从分数看成绩,因为试卷不是我出的,为了应付这次考试,还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不能理解的就要死记硬背,不愿意学习的要强制,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举一反三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也无法展示了,我认为现在的许多试卷,考的不是小学生举一反三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考的就是小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考的是教师猜题的能力,考“焦”的是小学生的心,彰显的是教师的“迫力”,而不是“魄力”。现在小学生和我疏远了,小学生因为不能理解导致的学不会而感到自卑了,他们也不愿意和我交流了。他们现在给我的印象是:调皮、笨而又无知的孩子太多了。现在的课堂上,我要用屠夫的面孔,去不断地维持课堂纪律。因为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去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才不学习,不学习他们就会扰乱课堂纪律,听课不专心,这样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是赞赏,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个好的平台,评价学生,同样也需要一个平台。如:一年级小学生能认识乘法,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有能力去发现相关的新知识,但却不能理解下面这样的知识点:“淘气和笑笑共有30支笔,笑笑有10支,问淘气有多少支笔”。那应该怎样评价小学生呢?如果你没有办法去评价小学生,那你就逆向思维,反过来去评价我们的教材吧!看责任在哪一方。
        因此,弄清哪些是真正有用的、急需的基础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不然会导致小学生学习的重点不突出,而难点突出,难点突出,学生无法理解,也学不会,必然会造成劳而无功,同时也影响了小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等孩子年龄增长了,生活经验丰富了,成长和学习的经验有了,基础知识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毅力也有了,自然也就有奋斗的目标了,理想也不是空谈了。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凭借他们的意志和能力完全可以战胜了,他们的有效学习、高效学习也就开始了,所以本人建议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时,应当让小学生集中学习作为工具使用的知识点,将那些需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解决的、稍微抽象的知识点后移,让这些知识点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学习经验、先天性行为能力的发展相同步,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种知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诗不是光用来让小学生体会过去农民悲惨疾苦的,同时也是一首揭示自然发展规律的一句诗词,什么样的季节,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到什么时间才能收获。种田是这样,教学也是这样,我们应将作为工具性使用的知识点种进学生的大脑里,既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又要考虑知识点的难度,则收获需要时间,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应当将那些需要用生活和实践经验才能解决的知识点作为秋收的果实,这样小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高效。例如,在一年级,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就是基础知识,而淘气和笑笑共有30支笔,笑笑有10支,问淘气有多少支笔?这类题就是秋收的果实,放在二年级学习,学生学的非常轻松,把学生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并且有愿意学习的乘法的认识上,那该有多好呀。我听过很多小学教师的数学课,大多数都有拓展这个环节,完整的教学环节为授课教师增添了不少风采才。我们知道:拓展的内容都是以新知识点为基础的,那么这个新的知识点,小学生理解的怎么样,到位吗?有时间消化吗?那么小的孩子真的有那么神吗?熟能生巧,这么短的时间,小学生“熟”了吗?所以种下不一定有收,原因不一定在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