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师幼言语行为互动探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王晓莹
[导读]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站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其感受和体会会影响到幼儿性格和思想的成长,同时目前的幼儿园教育重视素质教育,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普及,并且有效提高了幼儿园教学的效果。但是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师幼言语行为互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对于幼儿主体性和活动教学目标的考虑,需要针对实际问题作出革新,保证言语行为互动的效果,提高社会领域活动的质量,让幼儿不仅有思想认识的感受,也有语言和行为的参与。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领域;师幼互动;言语行为
        
        前言: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是以一定的方法和目标建立的社会能力培养、社会知识认识、社会情感体会、社会现象观察活动,其特点是内容丰富,可以保证幼儿的实践参与和真实体会,所以在教学的质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和成长特点,教学活动可以实现素质教育。但是幼儿的认知能力和个人素质都处于一定形成阶段,对于社会领域缺乏有效的理解认识,容易出现思想认知上的偏差,所以师幼言语行为互动就成为了活动开展的核心,是有效教学的必要行为。
        一、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师幼言语行为互动的问题
(一)问答言语互动重复较高
在目前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因为活动内容的社会性质,所以多数幼儿在其中的感受和体会缺乏系统性,而且幼儿的表达能力不强,这些都让师幼互动带有一定的难度。现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活动中忽视了幼儿的主观感受,都是以问答言语互动的方式固定的引导幼儿做活动参与和感受[1]。这种重复较高的互动行为容易引发幼儿的反感,而且缺乏主观思想认识的建立,活动的教学作用较难得到实现。
(二)师幼言语行为互动失衡
师幼之间的言语行为还存在互动失衡的问题,教师主观认为自身的社会经历足,教学设计开展都是为幼儿好。所以在互动的过程中都是以自身的理解认识为主,去要求幼儿,缺乏对幼儿社会感受认知的尊重[2]。这种互动失衡的情况会造成社会活动无法被幼儿所接受,在过程中也都处于等待的状态,严重降低了活动的效果,幼儿在其中不能有性格、心理、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成长。这种互动失衡情况的改善需要教师在互动设计、实时组织和即时评价做出改革,突出幼儿的主体性,也落实自身的主导性。
(三)缺乏轻松互动氛围建设
幼儿园教育已经得到了教育思想的改革,以快乐教育为主,以游戏方式为辅,保证幼儿能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玩乐中获得综合性的成长。但是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一些教师只注重了综合教育属性,忽视了幼儿的参与性,师幼互动氛围较为严肃,幼儿心理上有些畏惧,不能主动地参与互动。缺乏轻松互动氛围的建设,让社会活动的开展不能带动幼儿的感受和实践,极大制约了教学作用的发挥,也让师幼言语行为互动没有过程和环境的支持。


        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师幼言语行为互动的策略
对于师幼在社会活动中的互动问题,在解决策略上要针对幼儿的主体性做设计,以体验式言语互动、相互尊重形式、游戏化活动设计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一)引入体验式言语互动形式
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对于社会的感知性不足,更多的是感受上的体会,无法建立正确的思想认识[3]。因此,在互动形式的组织上需要引入体验式,以询问、回答、体验、分享为言语行为互动的结构,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体会的内化,也增加幼儿的自我表达,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比如针对基本社会行为的教学活动中,先询问幼儿在家中都有什么样的工作要做,提出具体的问题,从中了解幼儿的实际状态和生活技能,之后根据幼儿的回答组织体验活动,让其收拾教室、玩具、参与到幼儿园的整理当中,最后则组织幼儿观察体验成果,分享过程参与的想法和认识,让言语行为互动有具体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互动形式,让幼儿的主观认识有表达的空间,也让活动中的感受有具体的行为实践,所以师幼互动的进程也就会有综合性的成长。
(二)注重交互过程的相互尊重
幼儿对于事物的感受性较强,这也是其认知世界、了解道理的主要形式。在师幼交互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尊重,减少定向的要求和管束,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灵活言语行为指导,并建立一个以幼儿主观活动认识的教学环境,使其可以在其中表达自身的感受和体会,而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就能够全面的了解幼儿的活动参与情况,便于活动的优化调节,并针对实际情况做心理辅导、技能培养和德育教育。相互尊重不是完全的以幼儿为核心,对于优点和积极行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错误的思想认识也要有及时的批评,让活动的实时组织符合幼儿的参与成长需要,即时评价可以带动幼儿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三)以游戏为基优化社会活动
社会领域活动的目标达成中,幼儿的主动参与是根本。在方式上需要以游戏为基础,让社会活动带有快乐属性,使幼儿愿意参与其中,并能在其中获得快乐体会。言语行为互动会受活动形式的影响,使幼儿在心理上有所认识和体会,可以在活动中主动发起实践和互动讨论,这有助于幼儿学习意识和成长意识的建立,也能提高活动效果。
        结论:总而言之,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总结和内容吸收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是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必要方式,所以针对师幼言语行为互动问题的解决可以提高活动教学效果,让活动的开展中幼儿有实质性的参与,获得具体的感受和体会,可以在教师的言语引导下做思想认识的内化,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在策略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实时状态,把握其活动的感受和活动开展的趣味性,减少限制,增加实践,让言语行为互动有基础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晶.幼儿绘本融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J].学周刊,2019(36):189.
[2]吴慧慧.如何有效组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150-151.
[3]楼灵芝.提升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有效性之策略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7(07):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